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五十六 (第10/10页)
。 现在两畿、河南、山西、陕西发生干旱蝗灾,四川、湖广收成不好。 倘若明年又这样,恐怕盗贼要暗中暴发,祸乱将会发生。 希望陛下节省用度,停止宴乐游玩,屏弃谗言,排斥异教,心中常想着经书史册,讲求治国的方法。 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维修城墙,都不是紧急事务,应该全部停止。”皇帝嘉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帝迷惑于近臣的话,很崇信祈祷的事情,发经牌命令内阁大臣写赞语,又命令拟定神将的封号。 刘吉等人极力劝谏邪说应当排斥。 刘吉从皇帝纔即位就提升为少傅,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到《宪宗寅录渗写成,又升任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刘吉把持政权的时间很长,权势显赫。 皇帝开始的时候倾心听信他,后来对他的眷顾渐少,但是刘吉始终没有离任的想法。 弘治五年,皇帝想分封皇后的弟弟为伯爵,命令刘吉撰写诰券。 刘吉说一定要全部分封两个太后家里的子弟纔行。 皇帝不高兴,派遣宦官到他的家里,婉言命令他退休,这纔上奏章引退。 诏命赐予敕书,按先例驾乘驿马回家。 刘吉多智谋心计,善于附会,自我装饰,专一于营谋私利,不时被谏官攻击。 在内阁十八年,人们称他为“刘绵花”,因为他耐弹。 刘吉怀疑这话出自于役考上的举子,于是向皇帝请求举人参加三次考试不及第的,不准再参加会试。 当时正好是会试的时候,举子已经全部聚集在京城里,礼部为此向皇上请示。 诏命姑且准许进去考试,后来像刘吉所言执行。 不久刘吉罢免,命今也不执行了。 刘吉回到家里,过了一年就死了。 追赠为太师,谧号文穆。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 景泰五年考中进士。 改庶吉士,授官编修。 成化初年,担任御前讲席讲官,参加修撰《英宗实录》。 总裁打算革去景泰的帝号,援引漠代昌邑、更始为比照。 尹直争辩说:“《实录》中有当初是大臣,后来是军民的人。 在他当官的时候,就称某官某,已经罢去而后改变称呼。比如汉府因为谋反降为庶人,他没有造反的时候,像原来那样写为王写为叔。 难道有预料到他造反,就降为庶人的称呼的道理吗!况且昌邑随即登位随即废除,景泰皇帝却成为宗庙社稷的主宰达七年。 更始没有接受命令,而景泰皇帝却从母后受策命。 当时是稳定倾倒的国家于危难之中,没有皇帝京城就不会是国家所有。 虽然他改换储君失去圣德,但是能够不迷惑于卢忠、徐振的话,最后保全两宫,以至于今天。 他的功劳遇错足以相当,不应该革去帝号。”当时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实录》修成后,晋升为侍读,历任侍读学士。 成化六年,上疏请求纂修《大明通典》,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 奏章下发到有关部门。 成化十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被允许。 服父丧,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二年春李,召回朝廷辅佐兵部。 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来请求援助。 讨论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是杀了他。 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澝前去。 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 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功请赏,不能听信。 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警。 这一年九月,改任户部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 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官太子太保。 尹直明察敏悟博学,熟习朝廷的章程,但是急于进取。 性格矜傲猜忌,不自我检束整饬,和吏部尚书尹曼关系不好。 尹直当初想任礼部侍郎,而尹曼推荐了别人,尹直靠内宫皇帝直接下旨得到这个职位。 第二天在朝堂上遇到尹曼,他举起笏板称谢。 尹曼说:“你是所说的从皇帝心里选出来的人。”从此怨恨渐渐加深。 后来他在南京呆了八年,郁郁不得志,嘱托他的同党万安、彭华设法召回朝内,尹曼就把持住不许可。 众位朝廷大臣也都畏惧尹直,庆幸他在南京。 到推荐兵部左、右侍郎的时候,吏部列出何琮等八个人。 诏命任用何琮,而尹直靠万安、彭华和李孜省出力,皇帝直接下旨召他回朝。 从此报复以前的仇恨,和李孜省等人勾结,诬陷尹曼父子获罪,又诬陷罢免江西巡抚闵珪,舆论喧然不平。 刑部郎袁清,是万安的亲信,又被内侍郭闰宠幸。 他在浙江调查事情,欺压各位大官吏,吏部尚书李裕讨厌他。 等他回朝,马上授官为绍兴知府。 袁清害怕,多次上奏章请求改任。 李裕用最重的刑法判处他的罪遇,被关进钦犯监狱。 万安、郭闰把这件事托付给尹直,尹直为他在李孜省面前说好话,取得内宫皇帝的圣旨赦免了他,改任鄙阳知府o孝宗登上皇位,进士李文祥,御史汤鼐、姜洪、缪樗,庶吉士邹智等人接连呈上奏章弹劾尹直。 给事中宋琮和御史许斌说尹直从当初当侍郎到进入内阁,拉拢关系攀附权贵,都是取自内宫皇帝的圣旨。 皇帝于是鄙薄他的为人,命令他退休。 弘治九年,他上表祝贺皇帝生日,并且借口太子年纪应当出阁,上《承华箴》,援引前朝少保黄淮的旧例,希望召对。 皇帝拒绝了他。 正德年间死去,谧号文和。 赞曰:《易经》说接纳君子排斥小人,是好的;排斥君子接纳小人,是坏的。 何况宰相是国家的依赖,百官都瞻仰的人呢!陈循以下那些人,虽然不是大jianian大恶,但是居心刻薄阴险,追求满足自己的私心。 赞同自己的就勾结,不赞同自己的就忌恨。 党同的就相互援助,忌恨的就倾轧。 到万安、刘吉讨好巴结皇上近身的内幸,不顾羞耻巩固官位,还幸亏一同为官的有很多贤人,相互弥补缝合匡正挽救,但是他们污秽的行径显而易见,小人的行为,怎么能够掩盖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