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四十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四十五 (第5/9页)

赐给女子衣服二套,每月米二石。

    诸生在京城时间久了,父母健在,或父母死而祖父母、伯叔父母健在,都派遣他们回去探望亲人,人人赐给衣服一套,钱钞五锭,作为途中旅费。

    其优待好到这样的程度。

    教育诸生的方法是,每天早晨,祭酒、司业坐在堂上,属官从监丞以下,典簿厅典簿站在最前面,其它人按次序站立。

    诸生行礼完毕,就质对询问经史之书,拱立听候命令。

    只有每月朔日和望日放假,其余日子升堂集中进餐,接着会讲、复讲、背书,轮课作为常规。

    所学习的内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四子书》和其它经书之外,同时学习刘向《说苑》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

    每一个月考试经义、《四子书》文义各一篇文章,考试诏、诰、表、策论、判、内科二篇文章。

    每天练习写二百多个字,用二王、智永、欧、虞、颜、柳等字帖为楷法。

    每班选一个人充任斋长,督促诸生完成作业。

    衣帽、步履、饮食,必定严加整顿以符合礼节。

    晚上必须在监中住宿,有事外出必须报告本班教官,令斋长带领他向祭酒报告。

    监丞设置了收集过错的文簿,有不遵守规则的便记录下来,再次三次违犯的决定责罚,四次违犯的乃至于遣返安置。

    其学规的条目,多次更改,宽严适中。

    堂宇宿舍,吃饭沐浴都有严格的条例。

    探望亲人、完婚回原籍,按道路远近限定日期的长短,违背期限的人贬谪选授远方典史,甚至有处罚充任小吏的。

    掌教之官,必定选择年高德重者。

    宋讷、昊颐等人由儒士提拔为祭酒,宋讷尤其被推崇为名师。

    历科的进士多数出身于太学,而戊辰年科考任亨泰廷对为第一,太祖召见宋讷褒奖赏赐,撰写题名记,在国子监门立石碑。

    辛未年科考的许观也像这样。

    进士题名碑从此相继不断。

    每年天下按察司选拔年龄在二十岁以上,淳厚稳重端庄秀雅的生员,送国子监考试留用。

    会试落榜的举人,进入国子监完成学业。

    又因谏官关贤上奏,这以后就作为确定的制度设置。

    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义、《四子书》义各一笃文章,判语一条,考试合格的人,一等进入国子监,二等送往中都,不合格的遣送回去,负责管理推荐的教官罚停俸禄。

    于是直属中央各行省众士子云集于京城。

    云南、四川都有土官生,日本、琉球、暹罗等国也都有官生进入园子监读书,常常加以丰厚赏赐,并且供给他们的随从人员食用。

    永、宣年问,先后络绎不绝。

    至成化、正德时期,琉球生员仍然有来国子监学习的。

    中都设置国学从洪武八年开始。

    到洪武二十六年纔革除,把那里的师生归并入京城。

    永乐元年,开始设立北京国子监。

    永乐十八年,迁都,便把京城国子监改为南京园子监,从而太学生有了南北监的分别。

    太祖考虑武臣子弟祇习武事,很少懂得求学,命大都督府选送武臣子弟入国学,那些住在凤阳的就到中都学习课业。

    命令韩国公李善长等人考核确定教官、生员水平的高低,分别列出班次,曹国公李文忠兼领园子监事以统一考核标准。

    这以后,功臣的子弟多进入国子监读书。

    嘉靖元年,命令公、侯、伯爵没有承担遇具体职任,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送入国子监读书,不久,命令已经承担过实职的也送入国子监,而年少的功臣外戚争着以进入国子监学习为荣耀。

    六堂诸生有积分的方法,司业二人分为左右,各自管理三堂。

    凡是精通《四书》没有通晓经书的人,安排在正义、崇志、广业三堂。

    一年半以上,文理条达通畅的,升到修道、诚心二堂。

    又一年半,经、史都通晓,文理都优秀的,纔升到率性堂。

    升到率性,纔积分。

    其办法是,每季度第一月考试本经义一篇文章,第二月考试策论一篇,诏、诰、表、内科一篇,第三月考试经史策对一道,判语二条。

    每次考试,文采义理都优秀的给一分,义理优秀,文采低劣的给半分,纰缪的无分。

    一年内积八分的算及格,给与中选资格,即称出身。

    不及格的仍然坐堂完成学业。

    如果有才学卓越特异的,奏请皇上裁定。

    洪武二十六年,全部提拔监生刘攻、龙铎等六十四人作行省布政、按察两使,以及参政、参议、副使、愈事等官。

    其突然间而重用监生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那些作地方大吏的人不可胜计。

    李扩等人从文华、武英提拔为御史,李扩不久改任给事中兼任齐相府录事,台谏官员的选拔也出自太学。

    那些按常规选任之人便作府、州、县六品以下的官。

    开初,因北方处于丧乱之后,人们很少懂得学问,便派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别在各郡任教。

    以后便推广到别的省,选择那些壮年能文的人作教谕等官。

    太祖虽然同时实行科举选才,但监生与荐举人才参杂使用者占多数,所以那时分布于朝廷和地方的,太学生最多。

    传一二代之后,进土地位一天天更加尊贵,荐举之事便废弃,而举贡一天天更加轻贱。

    虽然积分历事不改变初法,南北祭酒陈敬宗、李时勉等特意整顿,已经渐渐不如开初。

    众心所趋向,专一在进士考试。

    仕途的升迁与沉落,决定于赴吏部应选之日。

    监生不获得上等科第,即使自己发奋刻苦磨练,也不能有所成就,是积习深重的形势使然。

    到了开启纳粟的先例,便正品与旁流渐渐混淆,并且平民也能够援用生员的规则而进入国子监,叫做民生,也称他们为俊秀,而监生就更加轻贱。

    于是同样处在太学,而举监、贡监能够作府的副职以及州、县的正官,官生、恩生能够选为部、院、府、卫、司、寺小京职,还算是正途出身。

    而援例纳粟入监的监生,只能选作州、县副职以及府的首领官;那些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