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章一百八十六 (第4/4页)
人们都感到惊异。父母去世,他去为人做佣工,以所得工钱来办理父母丧事。他到了鸡足,住在罗汉壁石窟山中十余年,直到八十高寿时子孙才把他接回家中。有天洗完澡,令子孙向他叩头。他说“:明天我就走了。”第二天果然去世。 孙一元,字太初,不知何地之人,问他籍贯,他说:“我是秦人。”曾住于太白之巅,故自号“白山人”有人说他是安化王的宗族,安化王因谋反被诛,他便改姓易名,避难他乡。一元天资聪敏过人,善为诗,风度翩翩,行踪捉摸不定,乌巾白帽,携铁笛鹤瓢,遍游中原,东到齐、鲁,南过江、淮,经荆州到吴越,所到之处,或赋诗,或谈神仙,或论当世之事,往往倾倒所有听他谈论的人。铅山的费宏罢相,到杭州南屏山访问一元,正逢他昼寝,就在卧室内与他交谈。当他把客人送到门口,也不表示谢意。宏出来对别人说“:我一生未曾见过这样的人。” 知府刘麟罢官归家,佥事龙虎辞职闲居,二人都到了湖州,他们与同郡人故御史陆昆关系很好,而长兴的吴王充隐居好客,麟、霓、昆人都在吴王充家做客。王充把一元也招来入社,共称“苕溪五隐”一元在苕溪种了一块田,准备终老于此。举人施侃与一元很友好,把自己的妻妹配给一元为妻,生一女。一元三十七岁去世。王充等把他葬于道场山。 沈周,字启南,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父沈澄,永乐年间推举人材,他不去应举。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日置酒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作顾仲瑛。伯父沈员吉,父亲恒吉,都隐居不出,建“有竹居”,兄弟二人读书其中,工诗善画,其奴仆也知书习文。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过继的儿子。沈周年少时向他求教,得到他的指教。十一岁时游南京,做诗百韵,呈给巡抚侍郎崔恭。恭要他当面做《凤凰台赋》,周提笔立即写成,恭大为惊异。长大后,无书不读,做文摹仿《左传》;字诗则摹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写字则摹仿黄庭坚。其文、诗、字都为当世人所珍爱。尤工于画,评论家认为是明代第一。 郡守要荐举沈周为贤良,周以《易》来占卦,得《遁》卦,于是决心隐遁。所居之地有水、竹、亭、馆,有图书、鼎彝。四方名士天天与他往来,风流文采,照映一时。周对父母至孝,父去世后,有人劝他出来做官,他说:“你不知道我母亲以我为命吗?为何要离开她?”很不愿在城市中居住,在城外置一房屋,有事就去居住。晚年隐居惟恐不深。巡抚王恕、彭礼先后都以礼敬重他,欲留他于幕下。周都以母老为理由而推辞。 有个郡守征集画工为他做壁画,同里忌妒沈周的人,把他的名字报了上去,因而作为画工而被征去服役。有人劝他去拜谒贵族以免其役,周说:“去服役,这是义务,去拜谒贵族,岂不更加耻辱!”终去服役而还。其后,郡守入京朝见皇帝,吏部官员问郡守“:沈先生还好吗?”郡守不知说什么好,随便说:“还好。”见内阁,李东阳问郡守“:沈先生有信吗?”守臣更加惊慌,又应声说:“有信,但还未到。”郡守出来,仓皇地去拜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详细地把沈周的形象告诉他。他询问左右,才知是为他做壁画的画工。回郡之后便去拜谒沈周,向他表示歉疚。周因母在堂,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这时周也是八十高龄,过了三年,于正德四年(1509)寿终。 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府华亭人。自幼即聪明异常,能写文章,同郡徐阶特别器重他。长大成人为生员,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延请继儒去与其子王衡共读书于支硎山。王世贞也非常重视继儒,三吴名士都争着与他结为师友。继儒刚二十九岁时把儒士衣冠都焚烧掉,隐居于昆山之南,建庙祭祀“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有草堂数间,在那里焚香安坐,心胸宽广。当时锡山的顾宪成讲学于东林,聘请继儒,继儒谢绝不去。父母去世,葬于神山麓,他筑室于东佘山,闭门著述,决心终老于此。 继儒工诗善文,短文小词都非常风雅。还会绘画。他博闻强记,凡经、史、诸子百家、技艺、小说与二氏家言,无不研究。或摘取其中语录和不常见的故事,编辑成书,远近争相购买抄写。请他写诗做文的人每日不断。继儒喜好鼓励士子,来求见他的人常常满座,只听他几句话就满意而去。闲暇之时就与老和尚们欣赏山水景色,咏诗唱歌,流连忘返,足迹很少留在城市。董其昌请他去,并专为他筑“来仲楼”黄道周上疏说“:论志尚高雅、博学多通,谁都不如继儒。”他们对继儒的推崇如此之高。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等朝中大臣,先后举荐,都说继儒道德高尚,年富力强,应像聘用吴与弼那样征聘他。朝廷多次下诏征用,继儒都借口有病而推辞。终年八十二岁。 滑寿,字伯仁,先世本襄城人,迁居仪真,后又迁到浙江余姚。寿自幼机智好学,能写诗。京口王居中是位名医,寿从他学习,讲授《素问》、《难经》。学成后又请教师傅:“《素问》讲得倒是详细,可惜有颠倒错乱的地方,我准备将此书分为藏象、经度等十类,分类抄写阅读。《难经》又本于《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藏府与经络腧xue,分辨得很细,但遗漏错误也多。我想根据原书的义旨加以注释,可否?”居中非常高兴,连声说好。从此以后,寿之医学日有长进。他又将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医学融会贯通,治病没有不愈的。 滑寿又向东平人高洞阳学习了针灸,曾说:“人身六脉虽皆相连,但督任二脉则包于腹背,有专xue。其他诸经络满而溢者,则此二脉可以调剂,应与十二经并论。”于是取《内经骨空》诸论及《灵枢篇》中所述的经络,著《十四经发挥》三卷,通考xue位六百四十七。其他著作有《读伤寒论抄》、《诊家枢要》、《痔瘘篇》等。又摘取《本草》著为《医韵》。这些医著都有功于世。 晚年自号“撄宁生”,江、浙一带无人不知“撄宁生”七十余岁,容色如幼童,行步骄捷,饮酒无数。天台朱右将滑寿治病神效者数十事例编写成传,所以滑寿的著述更为世人所称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