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_章八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八十四 (第10/14页)

自己,就极力排挤守仁。守仁死后,他极力加以丑化、诋毁,剥夺了守仁的世袭封爵,各种抚恤恩典都没有给。

    八年二月世宗让桂萼以原职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宜。当初,桂萼、张璁应召赴京,朝中大臣想仿效前朝马顺的故事在左顺门捶死他们,他们跑到武定侯郭勋家里才躲过来。郭勋于是和他们结交很深,也受到世宗喜欢,让他掌管禁军。时间长了,郭勋干的坏事明显暴露出来,张璁、霍韬仍极力庇护郭勋,桂萼知道世宗已讨厌他了,就独自上书揭发他几件贪污、违法的事情,郭勋于是被办了罪。杨一清作为首辅办事沉稳、慎重,桂萼、张璁喜欢改这改那,并且讨厌一清压抑自己,所以双方不能相容。给事中孙应奎请世宗鉴别他们三个人谁贤谁不贤,对桂萼攻击得厉害。世宗本来就怀疑桂萼,这下就传令要他改正过去的错误,以成全君臣之间有始有终的道理。桂萼这才大为害怕,赶忙上书辩解,并且称病求退。世宗回答说:“你办事一定要尽可能地听取公众的意见,以期不违背自己当初的忠心。”桂萼更加惧怕了。给事中王准于是弹劾桂萼举荐自己的亲信李梦鹤当了御医。世宗传令让吏部核实,吏部说梦鹤是经过考选的,没有舞弊营私。世宗还是疑心,就让太医院再次对梦鹤进行考试。言官知道世宗对桂萼已经改变看法,给事中陆粲就上书极力讲桂萼的罪证,并且讲到梦鹤与桂萼的家人吴从周、序班官桂林三个人从中行贿的事情。奏章递上后,世宗一下子省悟过来,立即罢了桂萼的官,让他以尚书的名义退休。张璁也被免了职。世宗又发布诏书向大臣们宣布了他们两人的罪行,大概是说:“他们自以为是,肆无忌惮,对不住君上也对不起国家。他们所制造的事端大家都明白看到了,桂萼尤其恶劣。依法本当判处重刑,现在特别宽恕他们一回。”然后把梦鹤等交给法司审讯,都一一认了罪。

    没过多久,霍韬两次上书诉说桂萼受了冤屈,说是一清和法司勾结故意捏造了桂萼的赃罪。一清于是离任而去,刑部尚书周伦被调往南京,郎中、员外全被罢了官,然后世宗让法司会同锦衣、镇抚官再审理此案。结论说是梦鹤等人假托桂萼的名义舞弊营私,事实上与桂萼没有牵扯。世宗传令削了梦鹤、桂林的官籍,重新判罪,桂萼恢复散官职。当时张璁又被召回朝中,史馆一个儒生叫蔡圻的猜测世宗一定会让桂萼复职的,就上书称赞桂萼的功劳,请召他还朝。世宗于是传令让桂萼家乡的抚按官催促桂萼上路回朝。桂萼人还没到,国子监的学生钱潮等人又上书请催促桂萼还朝。世宗恼怒地说:“大臣的任免,你们这些人也敢说话?”就把他们连同蔡圻一起打入监牢。第二年四月桂萼回到朝中,恢复了被免除的全部官职,仍旧参与机要事宜。桂萼当初锐意功名,敢于办事,不顾忌周围的舆论,现在突然间受到打击以后,胆量因此惊吓了,不敢再放肆了。在位仅仅几个月,就一再称病求退,世宗总是用和缓的口气表示慰问、挽留。十年(1531)正月,桂萼得到批准,告老还乡,然后死在家中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文襄。

    桂萼所著并进呈的《帝王心学论》、《皇极论》、《易-复卦》、《礼-月令》及《禹贡图》、《奥地图说》,对君主的德行、当时的政治都有裨益。但他疑心重,又狠毒,喜欢排挤异己,所以当时不能被社会舆论所认同。当初他和张璁在一起好得不得了,后来等两个人都进入内阁,就不那么和谐了。

    方献夫,字叔贤,广东南海人。他一生下就死了父亲,刚刚加冠成人就考中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选为庶吉士。他正要告假回家侍养母亲,母亲也过世了,他于是住家守丧。正德年间,出任礼部主事,后调到吏部,升为员外郎。他同主事王守仁谈论学问,喜欢上了守仁的学术,就请求王守仁将自己收为学生。不久后告病回乡,在西樵山读了十年书。

    嘉靖改元的那个夏天他回朝去,路上得知“大礼”的讨论还没定案,他起草一篇奏疏说:

    “前代的圣主制定礼制,本来是根据人情来的。君子论事,应当考虑名称和事实的一致性。我看前些时候礼官所提出的主张,就有不合乎人情,名实不相符的地方,一方面死守《礼经》中的话,另一方面遵循宋儒的说教。我却认为那样不对。按《礼经?丧服传》说:“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别人的继承人呢?是支派子孙也就可以了。”又说:“大宗,是指尊贵者的统绪。”“尊贵者的统绪不能终断,所以族人就让支派的子孙继为大宗。但是过继的假子不能继为大宗。”这样看来,制定礼制的人们是认为只要是支派的子孙就可以做继承人了,没有非绝了别人家的后裔给这边当继承人的道理。现在兴献帝只生陛下一个儿子,此外连个庶子也没有,却要让他绝后而让您做孝宗的儿子,这合乎人情吗?况且过继给别人做儿子,也该经过父亲同意收他为儿子,儿子曾经把父亲当父亲侍奉过,所以父亲死后儿子为他穿孝服。现今孝宗曾经有武宗这个儿子,不曾收养陛下做自己的儿子。陛下对孝宗也不曾穿过三年的丧服,实际上也没有给他当过儿子,却有人要您强称孝宗为父亲,名实相一致没有?提出这种意见来,看不出它和《礼经》中的话相符。

    “又按程颐《濮议》说“英宗既然拿仁宗做了父亲,就不该再称濮王做父亲”这倒不是宋儒的说法不对,而是现在的事实不一样。仁宗曾经把英宗养在宫廷中,事实上成为父子。孝宗不曾把陛下收养在宫廷中,这是第一点不同;孝宗有过武宗这么个儿子,仁宗不曾有过儿子,这是第二点不同;濮王当年还有别的儿子不会绝后,我们兴献帝就没有别的儿子了,这是第三点不同。哪里能拿濮王的事和今天的事相比拟呢?提出这种意见来,看不出这些人会正确评述宋儒的学说。

    “今天这个事,我曾经做过这么一种理解:陛下继承孝宗、武宗,应该是继承皇位而不是过继做后裔。兴献和宗庙中的父祖之间的不同,在于他可称为帝但不可以称为宗。帝王家的事情和士人、百姓家不一样。继承帝位,是天下的公事,是三王制定的道理,过继给人做儿子,是个人的私事,是后代才有的事。兴献可以称帝,因为陛下是天子;不能称为宗,是因为他事实上未曾坐过皇帝位。我恳求陛下指示大臣,还是称孝宗为皇伯,兴献帝为皇考,在太庙之外另建一座庙祭祀他。这样做了之后合乎人情,名实相符,不仅体现了前代圣王制定礼制的精神,而且也满足了陛下您纯真的孝心。”

    奏疏写成后,看到朝中大臣们在排斥不同意见,就不敢递交上去。后来被桂萼看到,他就写了一份报告连献夫、席书的奏疏一起呈交上去了。世宗看后很高兴,立刻发给大臣们讨论。这下大臣们就把献夫也看作jianian邪,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