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滑铁卢具有世界意义的一瞬间 (第1/4页)
滑铁卢具有世界意义的一瞬间 拿破仑 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 命运推崇的人。多少年来,它奴颜婢膝地屈从于个别人:恺撒,亚历山大,拿破仑等。因为它喜欢同它自己,即难以捉摸的大自然威力相似的伟人。 但命运有时——向来极少发生——在奇特的变幻中会拜倒在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面前。有时——这是世界史上最惊人的时刻——命运之线在匆忙的刹那间会落入一个非常渺小的人物的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人面对把他们推入英勇的世界游戏的责任狂飙总是感到害怕,而不是感到高兴。他们几乎总是胆战心惊地从手里放走这个降落下来的命运,极少有人会有力地抓住时机,和它紧密相联,因为伟大的事业只是刹那间才降落到小人物身上。谁错过这刹那间,它便绝对不会再次赋予那个人。 格鲁希 拿破仑——这头被囚禁的雄狮——挣脱了他在厄尔巴岛兽笼的消息,像枚呼啸的炮弹在维也纳的翩翩舞会、谈情说爱、议会的明争暗斗之间飞行。其他信使随即把消息赶送到各地;拿破仑已占领了里昂,赶走了国王,军队举着起义的旗帜纷纷倒戈归顺,他已到了巴黎,到了杜伊勒里宫,莱比锡大会战和二十年人们相互残杀的战争变得白费。正在喋喋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像被一只利爪抓住一样,惊跳了起来。一支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的军队再次被匆匆忙忙集聚起来,以彻底篡权者;这个皇帝和国王的合法欧洲从来还没有比在这最初惊骇的时刻更为团结。威灵顿从北方向法国推进,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向威灵顿侧翼靠拢,施瓦尔岑贝格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发,作为后备力量的部队则缓慢而艰难地横越德国在进军。 拿破仑立即洞察到这一致命的危险。他知道,时不我待,不能坐等这伙人集聚起来,他必须把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分割开来,必须在他们结成欧洲联军来灭亡他的帝国之前,把他们各个击破。他必须赶紧行动,否则自己国内的不满分子就要觉醒。在共和党人壮大起来,并和保皇党人联合之前,在富歇这个两面派和权变多诈的家伙同其对手和影子塔列朗结成联盟,并从背后搞垮他之前,他必须打赢这场战争。他必须利用军队高涨的士气,一鼓作气向敌人发起进攻;耽搁一天就是失利,耽搁一个小时就是危险。所以,他匆匆忙忙将叮当作响的骰子投入比利时——欧洲这一浴血的战场。六月十五日凌晨三点,拿破仑大军一一现在也是他仅有的军队——的尖刀部队已越过边界。十六日,他们在里尼村向普鲁士军队发起冲锋,并把他们击退。这是挣脱牢笼的雄狮的首次出击,一次可怕的、但不是致命的出击。普鲁士军队遭到了打击——并非毁灭性的——便向布鲁塞尔撤退。 现在拿破仑准备乘势第二次出击,即攻打威灵顿。他不喘息地、一鼓作气前进,因为敌手每天都在增援,而在他后面的国家,即流尽鲜血、不安的法国人民不得不用胜利捷报的烈性烧酒来自我陶醉。十七日,他率领全军到达奈特——布拉高地。威灵顿这位头脑冷静、意志刚强的敌手已在那里修筑好防御工事。拿破仑的作战部署从来没有比这天更为周密,他的军令从来没有比这天更为清楚:他不仅考虑进攻,而且也考虑到自己的危险,即遭到打击、但尚未被消灭的布吕歇尔的军队可能同威灵顿的军队会合。为了防备这一着,他分出自己部分兵力跟踪追击普鲁士军队,阻止他们同英国人会合。 他将这项尾追敌军的命令交给了格鲁希元帅。格鲁希是一个平庸的人,他为人老实、正直、强悍、可靠,是个骑兵将帅,历经考验,但他仅仅是个骑兵将帅,别无其他了。他不是缪拉那样的英勇无畏的猛帅,不是圣西尔和贝尔蒂埃那样的战略家,不是内伊那样的英雄。没有威武的铠甲装饰他的胸膛,没有神话般的传说修饰他的形象,没有显著的特征使他在拿破仑传奇的英雄人物中赋有荣誉和地位;只是他的不幸,只是他的厄运才使他成了名。他转战了二十年,从西班牙到,从荷兰到意大利。他在等级阶梯上缓慢地爬到元帅的军阶,虽非不配,但没有特殊的业绩。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太阳,阿拉伯人的匕首,的严寒为他清除掉了前任——德塞克斯死于马伦歌村,克莱贝尔死于开罗城,拉纳死于瓦格拉姆一一扫清了通向最高军阶的道路。他不是在征战中打开了这条道路,而是二十年的战争为他开通了这条道路。 拿破仑清楚地知道,格鲁希不是英雄,不是战略家,只是个可靠、忠诚、平庸的老实人。但是他的元帅一半已经长眠地下,另一些也已解甲归田,他们对于长期风餐露宿感到厌倦。出于无奈,他才将这一决定性的行动委任给一个平庸的人。 六月十七日上午十一点钟,在里尼获胜后的一天,在滑铁卢战役的前一天,拿破仑头一回授予格鲁希元帅以独立指挥权。一瞬间,一日间,这位平庸的格鲁希跳出了军阶制而载入世界史。只是一瞬间,但是怎样的一瞬间呀!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在他自己向英国人出击时,格鲁希应该率领三分之一的军队去追击普鲁士军队。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是明确无误的,但也是可灵活的,就像利剑一般应是双刃的,因为格鲁希在追击的同时,又被要求经常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元帅迟疑不决地接受了这一命令,全不习惯于独立行动,只在皇帝的天才目光指派他行动时,他那缺乏主动性的审慎才觉得有了保证。此外,他还感到背地里自己将领们的不满,也许还感到那看不见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