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势利的婚姻市场 (第2/2页)
声,看来,最擅骑墙头的老狐狸也终于肯下注了。 谢莫如得空进宫还特意同苏妃说了回大郎几个的亲事,谢莫如道“几家年长的皇孙都到了娶亲的年纪,现下出门儿就是听人谈婚论嫁了,我想着大郎二郎三郎才十四,当年我与殿下是十八成亲,大郎他们还小,倒不若专心学业,再读两年书,待过十六,再议亲不迟。母妃的意思呢?” 苏妃其实倒愿意大郎早些成亲,一个男人,得成亲才算真正的顶门立户,眼下儿子不在,孙子成亲就好帮衬儿媳妇一把,外头大事小情的,不至于让谢莫如太辛苦。因是婆媳俩私房话,室内也无他人,苏妃轻声道“大郎成亲便可领一份差使了。” 谢莫如道“此事我也想过,一则大郎还小,便是领差使,想也是边边角角的事儿;二则,太孙且不说,堂兄弟间,他年岁最长,就是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家的长子,也都较大郎年长,孩子们都要赐婚成亲,挨这会儿赐婚,大郎是最小的…等上两年,待殿下回来,大郎的亲事,说不得能更好些。” 苏妃见谢莫如都是为大郎考虑,她便不再说什么,拍拍谢莫如的手,叹道“大郎是个好的,就是苏侧妃,未免糊涂,你多留心她些,别叫她影响了孩子。”大郎是长子,苏妃自然也是重视的。孙子是亲孙子,但苏妃待谢莫如向来不同于寻常的婆媳,凡事,她总会多为谢莫如考量一些。 苏妃的话皆是好意,谢莫如都应了。 有苏妃在宫里,大郎的年岁本就在两可之间,既是谢莫如愿意孩子们再等两年,苏妃自有法子同穆元帝说的。苏妃最挂心的还是儿子,她本不是个话多的人,因着中秋节令,不禁絮叨两句“不知老五在江南有没有过中秋?” 谢莫如笑“中秋必是要过的,月饼也要吃的,只是秋季多战事,怕是不得消停。” 苏妃道“这场仗,不知要打到什么时候?” “初时朝廷只据有闽地一地,如今打下了赣地,打到浙地,可见情势是有利于朝廷的,母妃只管宽心,靖江王较陛下年长十几岁,算一算他的年纪,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归了西呢。”谢莫如道“天道不在靖江。” 儿子这几年不在帝都,苏妃牵挂之余就添了癖好,就爱听谢莫如宽慰她的话,哪怕知道谢莫如是有意来宽她的心,苏妃也是极愿意听的。 谢莫如在宫里陪苏妃用过午膳方告辞回府,待得晚间,倒出了件让谢莫如哭笑不得的事。谢莫如的规矩,午膳孩子们在宫里念书,故而都是在宫里用的,但早膳晚膳,都是要到主院一道用的。寻常一道用过晚膳,谢莫如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安排时间,很不必在她跟前立规矩。 闽王府一向如此,今日亦不例外。 用过晚饭打发了孩子们,谢莫如正在与紫藤说些府中事,就见三郎去而复返,在门外探头探脑的,谢莫如笑“这是什么样子?” 三郎是有意没叫侍女通传的,见母亲发现他了,他搔搔头,捧着一碟子大红石榴进来了。这石榴个头极大,一只白玉碟也只堪堪放下三个罢了。见三郎还带了东西,谢莫如笑“看来是有大事与我商议啊。”几个孩子里,三郎最是会献殷勤。 三郎先把石榴放下,一幅笑模样作个揖,道“母亲,我有正经秘密大事同母亲说,你先叫jiejie们下去吧。”还不想叫侍女们听。 谢莫如心下已猜得八\九,看紫藤一眼,紫藤微一福身,忍笑的带着小侍女们下去了,谢莫如道“说吧。”还什么“正经秘密大事” 三郎挨挨紧紧的同嫡母坐在榻上,又搔了下头,方道“是这样,外头总有人说,大哥要娶亲了,不知是不是真的?我看大哥怕羞,就替他来问问。” 谢莫如含笑道“你们兄弟三人同龄,说来只是月份上略差些,要是给你大哥说亲,也少不了你。” 难得三郎厚脸皮,到底年岁还小,听到母亲说也少不了他,便觉着小脸儿上热乎乎的,三郎连忙强调“母亲,我,我不急!先说大哥二哥吧,我不急!” 谢莫如未再逗三郎,与他道“你们还小,我与你们父王成亲是在十八岁,你们如今才十四,的确是不必急的,我与你们祖母商量了,总要等你们十六才好议亲,那会儿你们父王也应该能回来了。” 三郎对于成亲什么的,还有些模糊,他对父亲的归期更为关心,忙问“母亲,我们十六岁,那就是再过两年,再过两年父王就能回来么?” “差不多吧。” 三郎得此消息,高高兴兴的同兄弟们分享去了,家里孩子们想着父王的归期,又是一番热闹。三郎还不忘同他大哥说一句“母亲说了,等咱们十六再议亲。” 大郎白眼他“真是话多。有空多念两本书吧。”真是的,三弟一点儿不稳重~ “切,我就不信你不想知道。”因为好几位堂兄都要议亲了,三郎也挺关心自己终身大事的,然后,三郎自认为很有兄弟爱,于是,他就把兄弟们的终身大事一并给关心了。 此时,三郎尚觉着自家兄弟几个也是婚姻市场的热门人选,不想中秋刚过,重阳未至,浙地一场大败,他爹带着军队被靖江新任大将赵斌率众打的丢盔卸甲,退守闽地。虽然他爹给朝中上了一本屡败屡战,坚强不息的奏章,他皇祖父也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三郎突然发现,原本在婚姻市场上处于热门人选的兄弟三人,一夕之间变了冷灶。 你说把三郎气的:这人也忒势利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