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醒来的土地上_第六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第2/4页)

诸行动,抢救贫下中农小孩的事迹。一位当耕读小学教师的知青,讲了他怎样帮助偏僻村寨上的孩子们读书的事迹。一位当记工员的知青,讲了他怎样坚持业余时间记工,不怕讽刺打击,不受引诱贿赂,当好记工员的事迹…总而言之,人家的发言,既有生动的例子,又有形象的比喻,有头有尾,条理分明,中心突出。听了这些发言,郑璇就觉得自己准备得太不充分了。她照着自己的材料讲了一下,没讲几句话,小组里就响起了"嗡嗡嗡"的低语声,有人在交头接耳,有人在"哗啦哗啦"翻书,而那个担任记录的省知青办工作人员,干脆停了笔,和身旁一位姑娘咬起耳朵来,还发出"嘿嘿嘿"的轻笑声。郑璇用郭仁秀叮嘱她非说不可的两句话结尾,草草地收了场。这时候,只有到了这时候,她才懊悔没听郭仁秀的话,没把材料准备得充分一些,以致受到人家的轻视。

    不过,小组讨论一结束,郑璇也把这种不快忘记了。相反,她还松了一口气,总算把这一关过了。想起各位代表的发言,她虽然佩服这些人有口才,善讲话,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讲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但她心底深处,总怀疑这些是不是全都真实,是不是经过了加工,说了假话。无论是本省的知青代表,还是上海知青代表,新结识的男女青年,郑璇对他们都有股生疏感。她觉得,他们虽然都是知青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可都与严欣不同。只有严欣对她是真实的、活生生的,是她可以信赖和寄予深切的爱情的人。她想严欣了,他在干什么?是在看书?还是呆坐在寨外的山石上胡思乱想?或是、或是在想我?郑璇的脸微微有些臊红了,趁人们都去看歌舞演出的机会,她铺开信纸,给严欣写信。

    信纸的头一行她空着,没写称呼。一来是头回写信,不知怎么称呼才妥当。称严欣嘛太干巴,称亲爱的嘛太rou麻,她还拿不定主意。二来是怕人家闯进来,一眼瞥见她在给男的写信,影响不好。提起笔来,她写道:你好吗?队里是不是天天出工?谷子该打完了,包谷该扳净了,对吗?告诉你,离开沙坪寨才几天,我可想呢!不是想你,是想寨子。

    我们的会开一半了,像你说的,住好旅馆,吃好饭菜。还天天看好戏、好电影呢!这点你没讲到。会上,除了听报告,听首长讲话,就是讨论,人人都发言,我也讲了,是最差最差的一个,这一点,你也没想到吧。你要什么东西吗?省城的百货公司比不了上海,可比连坪大队的销售社强多了!要什么,尽管来信。不要你付钱,算我送你的。

    我还算好,就是比在乡下时瘦了,你说怪不怪?看样子,我的命就该是做个乡巴佬,在你身旁生活。好在,没几天会就结束了,我也该回来了。告诉你,回到沙坪寨来的,会是一个原来白净的姑娘,你喜欢吗?

    …

    信写到这儿,有人在敲门,郑璇无法往下写,无法考虑用个什么称呼了,她慌忙地把写到一半的信纸折起揣进上衣口袋,跑去开门。

    门口站着郭仁秀和黄三乐。

    这个黄三乐,是郑璇早就风闻,但直到来开会前才见到的人物。他一身兼任好几个职务,记得郭仁秀给她介绍时,就炫耀地扳着手指,一口气报了一串,他是巴佬公社的主任,是县知识青年办公室的主任,又是县革委会副主任。在本县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谁都知道,他们的命运都掌握在黄三乐手中,因为他一个人就能代表三级领导的意思。他一点头,这个知青就算送出去了;他要摇摇头,那么这个知青就别想离开农村。

    省知青积代会,通知每个县都要有一名分管知青工作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参加,每个县的知青办主任都必须到会,所以他也来了。还顺便把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郭仁秀带在身旁,一来可以替他起草发言稿什么的,二来需要了解知青情况时,她随时都可以提供一些。黄三乐是连坪大队人,和大队主任黄文发算是堂兄弟,不是嫡堂兄弟,是那种拐一个弯的堂兄弟。郑璇自小生活在上海,也分不清究竟是什么关系,反正是沾点亲的。她知道,黄文发当大队任,就是黄三乐提的名。她又听说,黄三乐名义上是巴佬公社主任,但他从来不管日常工作,日常工作都由"形势大好"赵实如管。可逢有重大的事情,他都要过问。虽说人不在公社,他在公社里的影响大着呢!这人年纪不大,只不过三十六七的样子,相貌长得也白净秀气,像个书生。穿着呢,和一般公社干部更不同了,完全像城里坐办公室的干部。

    走进郑璇住的客房,他笑呵呵地在靠墙的沙发上坐下,开门见山地道:

    "郑璇同志,听说你在沙坪寨表现很好,有很多动人的事迹,发言的时候,为什么不说呀?是不是谦虚?没有那个必要嘛,咹!让你到省里来开会,就是让先进知青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嘛,对不对?"

    郑璇有些愕然,这是怎么搞的,她在沙坪寨上,每天过得很平常,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她没去和洪水搏斗过,也没抢救过一个贫下中农的子女,更没有和阶级敌人交过锋,连跳进污泥里捞出潜水泵这一类事,她也没干过,怎么说是有很多动人事迹呢?她把疑讶不解的目光转向郭仁秀,郭仁秀坐在床沿上,根本没朝着她,只是浮着笑,倾听黄三乐的讲话。

    黄三乐的脸上仍挂着亲切的微笑,接着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攻击。要不要坚持上山下乡的大方向,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你是一个先进知青,在这样重大的路线斗争中,应该站出来亮相嘛,以己插队落户干革命的实际例子,驳斥一小撮人的反革命言行。小郭给你整理的典型事迹材料,我看了,那就很好。就以这个为基础,你重新写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