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坚症积聚第五 (第1/3页)
坚症积聚第五 (论一首,方四十四首,灸法六首) 论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答曰∶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 故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一作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已。 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也。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经络受病,入于肠胃,五脏积聚,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积聚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积。人之善病肠中积者,何以候之?曰∶ 皮薄而不泽,rou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伤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作肠胃之积。寒温不次,邪气稍止,至其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病。有身体腰、髀、股、 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不可动,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伏梁也,裹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王冰云当作出)膈,挟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疗。居脐上为逆,慎勿动,亟夺其气?溢于大肠? 三台丸 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生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后服五丸,饮多者吞十丸,常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rou方。 大黄(熬) 前胡(各二两) 硝石 葶苈 杏仁(各一升) 浓朴 附子 细辛 半夏(各一两) 茯苓(半两) 上十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服如梧子五丸,稍加至十丸,以知为度。 五石乌头丸方 治男子女人百病虚弱劳冷,宿寒久癖,及症瘕积聚,或呕逆不下食,并风湿诸病,无不治之者。 钟乳(炼) 紫石英 硫黄 赤石脂 矾石 枳实 甘草 白术 紫菀 山茱萸 防风 白薇 桔梗 天雄 皂荚 细辛 苁蓉 人参 附子 藜芦(各一两六铢) 干姜 吴茱萸 蜀椒 桂心 麦门冬(各二两半) 乌头(三两) 浓朴 远志 茯苓(各一两半) 当归(二两)枣?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 乌头丸方 治男子女人寒冷,腹内积聚,邪气往来,厥逆抢心,心痛痹闷。吐下不止,妇人产后羸瘦。 乌头(十五枚) 吴茱萸 蜀椒 干姜 桂心(各二两半) 前胡 细辛 人参 川芎 白术(各一两六铢) 皂荚 紫菀 白薇 芍药(各十八铢) 干地黄(一两半)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加之,以知为度。 治心腹疝瘕,胁下及小腹满,坚痛有积,寒气入腹,使人腹中冷,发甚则上抢心气满,食饮喜呕方。 大黄 茯苓(各一两半) 吴茱萸 桂心 黄芩 细辛 人参 蜀椒 干姜(各一两六铢) 牡丹甘草 川芎 苁蓉 虫(各十八铢) 芍药 防葵 虻虫 浓朴 半夏(各一两)男发灰(半两) 上二十味,末之,以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渐加之。 恒山丸 治胁下邪气积聚,往来寒热如温疟方。 恒山 蜀漆 白薇 桂心 甲 白术 附子 鳖甲 虫 贝齿(各一两半) 蜚虻(?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米汁服五丸,日三。 又方 蒸鼠壤土熨之,冷即易,腹中切痛,炒盐半升令焦,纳汤中饮之,大吐瘥。若手足痛者,烧青布,纳小口器中,熏痛处。 神明度命丸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服之甚 大黄 芍药(各二两) 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 治万病积聚方 七八月收蒺藜子,不限多少,以水煮过熟,取滓曝令干,捣筛,蜜丸,酒服如梧子七丸,以知为度。其汁煎如饴服之。 陷胸汤方 治胸中心下结积,食饮不消。 大黄 栝蒌实 黄连(各二两) 甘遂(一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太一神明陷冰丸 治诸疾,破积聚,心下支满,寒热鬼注,长病咳逆唾噫,辟除众恶,杀鬼逐邪气,鬼击客忤中恶,胸中结气、咽中闭塞,有进有退,绕脐恻恻,随上下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状,毒注相染灭门方。 雄黄(油煮一日) 丹砂 石 当归 大黄(各二两) 巴豆(一两) 芫青(五枚)桂心(三两) 真珠 附子(各一两半) 蜈蚣(一枚) 乌头(八枚) 犀角 鬼臼 射罔 黎芦(各一两) 麝香 牛黄 人参(各半两) 杏仁(四十枚) 蜥蜴(一枚) 斑蝥(七枚) 樗鸡(三七枚) 地胆(三七枚) 上二十四味,末之,蜜和,捣三万杵,丸如小豆先食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