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 (第3/7页)
石崇也较为自然了,慢慢地咀嚼后吃下道:“别只顾我,你也该替子明剥几个。” 司马子明忙道:“不忙!不忙!孩儿自己来。” 绿珠笑道:“有大人在,妾身自是该先侍奉大人的。” 她很柔媚,也很解事,更明白了石崇这几天生闷气不见他们,以及司马子明不安的原因。 难得今天石崇想开了,化开了几天的阴霾,她略示柔情,也使石崇慰情聊胜于无,以免彼此的关系一直尴尬下去。 石崇自然也很上路,使得这次的聚会很融洽,很愉快,以后一连几天他们都是如此的融洽过日子。 长安渐近了。 这次的出使交趾,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好大喜功的晋武帝十分高兴,再者朝中很久没什么新的刺激了,所以下旨谕命隆重欢迎班师大军。 这对石崇而言,是难得的殊荣。 对王浑而言,也是很有面子,因为石崇是他保驾的。 仪式中有御驾亲校南征的大军,而且在金殿上,公开与群臣进览贡礼。 武帝的消息也很灵通,知道石崇这次回来,带了不少奇珍异物,恐怕又像以往那样,没到京师,就被那些阁臣们换过中饱了,等到了皇帝手中,已是些不值钱的次货。 这次要当众共览,那就是警告那些大臣们要老实些,在金殿上拿出来的东西,可不能太不像样。 也因为如此,远离长安百里,皇帝已遣御林军前来护送贡礼,那只是说得好听,实际上却是监视。 贡品的箱子上贴了封条,时刻不离人看守,不准人动手脚。 石崇经万能秘密授计后,在经过洛阳时,就告诉司马子明道:“子明,这次班师,皇帝老儿要凑热闹,那就不妙了。 我在交趾私人弄了一点东西,若是到了长安,被人翻了出来,一定会眼红的。最好是能先悄悄地送到金谷园去,我那些玩意儿比贡品还珍奇呢!” 司马子明道:“大人顾虑虽是,但钦命在身,未复旨之前,不得返私里的,这个罪名可不轻。” “我知道,你我都有钦命,自然不能去,但绿珠可以带了东西先走一步,叫万能送他们走好了。 那些东西虽然珍贵,绿珠却是稀世之珍,京师多的是好色之徒,被他们看见了,人人都会动脑筋,连皇帝都难以例外,他若开了口,你可麻烦了!” 这倒也是实情,武帝好色,常有韵事。 假如他看中了绿珠,遣个内臣来暗示一下,司马子明是答应还是拒绝呢? 因此,他接受了石崇的示命,私下安排了万能带着绿珠与心儿二人,和石崇的一批珍宝,先行到洛阳金谷园的别业中去等候。 班师大典在隆重热闹中进行,由交趾带回来的大批贡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得龙心大悦。 石崇拜太子少保,调任度支部尚书,掌握全国财务。 那是一等一的肥缺了! 司马子明应是居功最伟的人,但是却没有封赏,那是石崇与王浑的私心,他们需要这个人,不能让他做官去。 而且王浑拜大将军,石崇又接了度支尚书,掌天下兵马经济之大权,在两人的幕后,所掌的实权,比什么官都过痛。 石崇还要忙着应酬,司马子明反而忙中有闲,可以抽身了。 他心念绿珠,轻骑简从,直奔洛阳。 司马子明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对朝廷的权力斗争看得十分透彻。 主宰朝政的人,有王、谢、贾、司马四姓,不是皇亲就是国戚,彼此势均力敌。 王家有贵妃撑腰,掌握了朝政大权。 谢家是名门,名门的势力比贵族还要尊贵。 贾家有皇后作后盾,贾皇后是个不甘寂寞的女人,拉拢娘家的人,在王家与皇族司马家之间,不断制造磨擦,挑起纠纷,时而拉拢此方,时而回头连络彼方加以打击,而又巧妙地不着痕迹。 司马家是皇族,分封各地掌握兵机,皇上的叔、子、侄各据一方,有名有实力的共有八位王爷。 这些人,都是不肯放弃权力,野心勃勃的人。 石崇虽然窜升了,掌握了经济大权,可是,这并不是为了他的才华足堪大任,而是为了他有钱,在朝中并没有得力的人奥援,地位并不牢固。而王谢两家,也是天下有名的富豪,贾家也以有钱名闻天下。 以往,度支部尚书的职位,皆由王、贾西家轮流担任。 石崇这次的窜升,必定有王、贾两家的人虎视耽耽,随时都可能摔落下来,地位并不稳固。 王浑是真的存有私心,不希望司马子明出任官职。 至于石崇,更是心怀鬼胎。 司马子明早已看出权力斗争的情势,知道自己的处境,此时此地,的确不宜出锋头。他把亲信留在交趾,便是替自己留了退路。 熟悉权力斗争的人,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 往昔,他秘密豢养了一批心腹,都是具有奇技异能的三山五岳英雄,连石崇也不知道这群人的底细。 现在,石崇也知道,知道在交趾留下的精锐,是司马子明一手训练出来的亲信,亲信都留在交趾了,一个人成不了气候。 司马子明不是一个人,自从离开交趾之后,一直就有几个人暗中随行保护。这些人化装易容术十分高明,出没如神龙,数千里随行,石崇的亲兵毫无发现。 他们的身份与面孔,几乎每天都不同,在钦差的队伍前后出没,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底细。 共有六个人,领导人就是司马子明的口盟兄弟谢智高,一位忠心耿耿的心腹,必要时可以为盟兄死的豪侠,一直就默默在旁保护,不求闻达的好汉。 司马子明出发前往洛阳的前夕,匿居在一座大宅的六个人,由谢智高召集商议,作了必要的安排。 灯火摇曳,他的神情相当轻松,向同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