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劫_第九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第7/7页)

以脱灾。

    而她则因感激而愿以身相报,成了石崇的七夫人。

    有了这样的关系,她怎会陷害司马子明呢?

    这越发令人费解了。

    结果又在她身上找到了一枚金钿。

    那是一个很小的金盒子,用金链穿着,挂在脖子上,是当时女子们藏贴身体已的秘密地方。

    打开盒子,里面有一方薄绢,刺绣着几行字,以及几粒红豆。

    与君共盟誓,相约成连理。

    君心一何忍,别遣侯门里。

    侯门深如海,君似海上月。

    明月时圆缺,旦夕犹可见。

    咫尺逢山远,稍可慰情痴。

    闻君有远行,流露雨丝丝。

    终日盼君归,唯数红豆子。

    是为君所遗,粒粒皆相思。

    闻得君归矣,携得丽人偕。

    自顾貌不如,戚戚心悲哀。

    君属天堂里,妾心在尘埃。

    尘埃昏且暗,安得君为伴…

    这是一闭未完成的情诗与哀歌,前面的字迹已干,似乎是完成已久,但后面的四句,却是新添上去的。

    字里行间,仿佛在埋怨着一个她爱过的男人/而这个男人,极有可能就是司马子明。

    难道他与七夫人之间有什么暧昧吗?”

    这倒是很难说的。

    因为他们以前就相识,司马子明又是个英俊潇洒多情的男人,经常能赢得女孩子芳心默许的。

    而司马子明也经常做一些近似挑逗的暗示,惹得那些女孩子们心里痒痒的,因而就发生误会了。

    像这位七夫人就是如此。

    司马子明认识她是不错的,但未必会爱她,最多口角春风,开开玩笑而已,这是司马子明的毛病。

    金谷园中的女孩子,也都知道他的毛病,没有把他的情话当真。

    司马子明经常会趁她们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偷偷地吻一下,或是拦腰一抱,揽得紧紧的,轻轻地说:“嫁给我好不好?”

    就是对石崇的侍妾,他也不例外,会咬着耳朵轻问:“那天等老头子不在,我来找你好不好?”

    这种玩笑石崇不以为意。

    有些爱挑唆的小人去告诉石崇时,往往会换来他的一阵哈哈大笑,接着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接着就是一靴尖:“这些女人是他替我弄来的,要是他看得上眼,早就可以自己先留下了。

    再说,他是我的干儿子,老子的一切都是他的,他喜欢谁都可以要了去,你这混帐奴才,居然敢来挑拨是非,给我滚远点…”

    碰了一次钉子后,大家总算知道这位少将军在大人心中的份量了,自然也没人再会自讨没趣了。

    只是司马子明也最多开开这种玩笑而且,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跟哪个女子有一手。

    习以为常,也许有人心中还把司马子明的戏言当成真的也未可知,于是看他带了个娇艳无比的绿珠回来,难免内心中充满了妒忌,而出此下策了。

    这是一般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因为照留诗看来,这位七夫人在过去就跟司马子明有过一手了。

    可是据跟着司马子明一起回来的部随们解释,则又不是那么回事。

    司马子明过去是认识她不错,但只是极为普通的交往,因为七夫人在闺中时擅菜菊,精奕棋。

    司马子明与她的父亲相识,因缘辐凑,在她家中做客,参观过她的菊苑,对奕过几次,大家颇为谈得来,仅此而已,并无深交。

    七夫人的父亲出了事,她来向司马子明求援。

    在司马子明而言,是义不容辞的事,后来石崇看中了她的姿色,向她的父亲求姻娶了过来,则与司马子明毫无关系。

    而且那段时间,司马子明也不在荆州。

    说他们有情,可是天地良心。

    也许七夫人心中有那个想法,相约成连理,也是七夫人一个人自我安慰而已,司马子明绝没有这么表示过。

    但无论如何,这首情诗的发现,多少可以解释一下司马子明的死因了。

    绿珠由醉中醒来,还没知道噩耗。

    她只知道昨夜跟司马子明共饮之际,先饮的是珍藏百余年的百花露酒,那是极美的佳酿。

    绿珠量浅,比不上司马子明。

    几盅下去后,即已不胜酒力了。

    朦胧之中,似乎听到有个叫婉儿的诗女送了一壶酒来,说是大人特使命七夫人送给新人洗尘的。

    她实在是醉了,也没去注意听。

    那壶酒绿珠没有喝,司马子明一个人喝了,所以才侥幸逃过一命,看来七夫人是想连绿珠一起毒死的…

    事情总算明白了!

    但是,这两桩命案,却实在莫名其妙,而且岂有此理。

    万能压下了府里的人,匆匆地把死者收殓了,因为这件事实在不便声张。

    然后把绿珠交给了她的meimei心儿照管着,事情的经过心儿都很清楚,由她向绿珠解释。

    石崇尽快地赶了回来。

    长安到洛阳不过数百里,他面圣之后,叙述出使经过,当殿呈交了贡品,果然是龙心大悦。

    这是近几年来,使臣到外郡最顺利、最有成绩的一次。

    因为自从司马氏得天下以来,国内大小纷争不已,四夷俱都心存观望,看看中原天朝究竟是谁能坐稳江山,他们才能决定态度。

    岁贡早就停了。

    文书贡表也是上给以前的汉献帝的,中间还经过了一代魏朝,皇帝已换了姓,朝代也换了主。

    贡表却没有更换过,朝廷也一时无力顾及。

    晋武帝登基以来,天下渐渐稳定。

    军权也逐渐统一了。

    虽然仍有不少悍将掌权,宗室外戚也控制了相当的兵力,但行政权总算是统一归于中央了。

    因此,他才想到是发扬天威、外抚四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