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01第一百章 (第2/2页)
门亲事可是有楼夫人面子,哪里是说退就能退? 况且,十几岁小姑娘会意气用事也不见得多奇怪,想想楼家舞会上见到沈和端,李谨言总觉得锦书这个性子倒是会和他投缘。 “若真是如此,那就好了。” 天空中又开始飘雪了,大帅府车子穿过长宁街,街边报童穿着收容所里发放棉衣,用力跺了跺脚,一边对着手哈气一边想,今天报纸卖完了就能攒到五十文,娘说言少爷是个善心菩萨,给他们吃住还发棉衣,他们不是废人,有手有脚,得干活。等到开春工地开工,他们就能赚多了。等攒够了钱,他们就能盖所大房子,就算爹不了,他们娘三也能过好日子… 南六省 宋舟接任南方政府临时大总统以来,南方政治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他久居江苏南京。 临时大总统府就设立宋家官邸,南方政府官员进出时,都要受到严格排查。这种做法一开始受到了大部分人反对,但宋舟不是郑怀恩,被人抗-议两声就开始服软,凡是不愿意按照规矩办事,通通回家吃自己。政府里官职就那么多,空下来他正好安排自己老部下。 “早就看不惯那群官老爷了。”南六省第十二师师长赵连星和第二十二师师长孙清泉抱怨道:“说什么兵祸,没我们这群当兵,他们还有闲心这说三道四?” “行了。”孙清泉拍了拍赵连星肩膀“你我都清楚事,大总统会不知道?这次叫你回来,八成就是为了解决山东事情,还有安徽,宋琦宁已经占了安庆,袁宝珊占了亳州不肯动地方,鲁军两个师就宿州,大总统也不好办呐。” “要我说,嘴皮子都没用,干脆再打一场!”赵连星当真是憋了一肚子火气,那群北方佬不是东西,吃好穿好,见天拿着好东西他们军营外晃悠,这段时间以来,还搞什么“军民团结”,据说是上峰下令,把一些罐头米面发给了临近鲁地百姓,东西不多,可这么一搞,山东人枪口全朝他们来了。 “好了,等见到大总统再说吧。”孙清泉拉了赵连星一下“我听说,大总统有意和北方和谈,不到万不得已,这仗应该打不起来。” “真这样?” “差不多,估计等和谈时间定下来,山东和安徽事情就能有个说法了。” “我看未必。”赵连星哼了一声“吃进嘴里rou能再吐出来?韩庵山那老小子就是个当寓公命。至于安徽,我看大总统也未必能要回来。” 孙清泉和赵连星说话时候,宋舟正将一份电报递给宋武“看看吧。” “父亲,这是?” “北六省那边搞出来。”宋舟捏了捏额头“楼盛丰这个儿子当真不简单,手底下也有不少能人,亏得能想出这个办法。” “联省自治?”宋武仔细读着电报上内容,眉头越皱越紧。 “若真照着这个章程办,手里有枪有权都不会反对。”宋舟敲了敲手指“连我看了都动心。” “可是,父亲,若楼盛丰意联合政府大总统一位,提出这个办法对楼家绝对是弊大于利。”他难道甘心当个摆设? “所以我才说楼盛丰那个儿子不简单,这事肯定还有后手。只不过他给甜枣太大,没人能忍住不咬一口,等把枣子吞下去,枣核卡嗓子眼里,全都晚了。” “父亲,我们怎么办?”宋武放下电报“北六省若以此提出南北重启和谈,我们贸然反对必然会引起不满。” 宋舟沉吟半晌,说道:“阿武,你再去一趟北六省,和楼逍见一面,他到底想做什么,至少我们也要心里有底。” “是,父亲。” 当宋武转身离开时,宋舟突然身后叫住他“阿武。” 宋武转过头,宋舟却摆摆手,示意没事,他可以出去了。 等到房门关上,宋舟站起身,负手走到窗前,看着窗玻璃上倒影,久久没有出声。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后,国内各大报刊纷纷转载。曾经参与戊戌变法梁先生读过转载文章之后,申报上发表评论,对此文大加褒奖,并提出各省立省宪,设省议会,其上立国宪,乃真正予民民主。此篇评论一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响应,纷纷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效仿美利坚联邦制,实行国家统一,人民自主。 有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持反对意见者。反对者认为,所谓联省不过是为□披上民主外衣,各省实际统治者仍是手握实权军阀,这一主张不过是为割据张目而已。 持有不同意见人纷纷撰写文章,报纸上各抒己见,一场关于国体政体论战陡然而起。 引起这场论战时政要闻彻底华夏打响了名声,发行量从八千多份跃至一万三千份,天津分社下旬就能开始运营。原本分社该开京城,可李谨言却认为京城水太深,他们只是刚长了点个头小虾米,还是低调点好。 “京城暂时不去,上海那地方也是鱼龙混杂,还是天津好。” 再者说,宋老板可是天津地头蛇,报社开那里,只要和宋老板打个招呼,一些不必要麻烦轻易就能解决。 1月1日,时政要闻第一篇名人专访鲜出炉。负责采访和撰写稿件两个记者,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完稿送给主编和老板过目。 没想到李谨言看过之后,说他们写得还不够好。 两个记者面面相觑,难道三少爷认为他们有地方写夸张了,不够实事求是? “就是太实事求是了。”李谨言摇摇手指“什么才叫名人?有名人!有名人当然要和普通人不同,例如楼大帅是以武起家,那就要针对这一点大书特书,如果你们没有素材,不妨去和茶楼里说书先生取取经。” 说书先生? “三少爷,您是说?” “我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实事求是还叫什么艺术?” 记者和主编们顿悟了。 两天后,经过修改和润色楼大帅专访再被送到李谨言面前,读完那篇颇有说岳全传风采报道,李谨言点点头,拍板,就照这个发。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13日,《名人》作为时政要闻增刊正式发行。 这份被后世称为“华夏名人史库”报刊,发行后几年时间内,逐渐由报纸增刊形式,发展为专门杂志性刊物,内容也由专门国内政要专访,发展到涵盖各个行业专家学者,以及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人。并一战之后,随着华夏国际地位提升,开辟国外名人专访栏目,国际间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名人》第一期专访人物,楼盛丰大名也被载入了史册,甚至比他作为华夏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第一任总统,还要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 没人能够想到,这份刊物出现,只是由于李谨言一个突发念头,想要借此扩大楼家声望,为楼逍未来铺路,仅此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