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_第三章亡命者的群像mdash;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亡命者的群像mdash; (第5/5页)

后也以李牧告终。

    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中,我曾写出做为名将的条件之一,乃是与北方民族作战获得功绩,如果我不知道李牧这个人的话,大概也不会想出这样的条件吧!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就是因为得知了李牧的存在,所以我才会这么想的。此后,随着我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一次次旅行,之所以会问到当地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大抵也都是从知道李牧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我也曾在杂志上看到有名作家的对谈,这位作家曾对中国大陆前来的留学生询问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像是孟尝君、或是晏子等是否知道,结果却是不晓得。他提到如果像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的话,不由得令人慨叹中国大陆的历史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读到这儿时,我不由得嗯了一声,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人与日本的认识果然不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想这位作家应该是和我一样,在提问题的时候,方向完全偏差了才是。

    为什么没有接着提出“那么你们知道些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应在是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人各有不同,我这么说可能是僭越了,除了日本人所专注的知识之外,应该还有无限有趣的宽广世界才是。如果没能从自当地而来的人获得这样的知识的话,那真是非常可惜。

    吴起:纪元前四四O~前三八一年。卫出身。与春秋时代的战略家孙子并称,而有孙吴兵法之称。当齐攻鲁之时,仕鲁的吴起将自齐出身的妻子杀死,破除怀疑而当上将军大破齐军。其后在魏国也相当活跃,因和兵卒共同生活而受到信赖。是个相当着名,然其详细情况则不明所以的人物。

    ——《史记》卷六十六《孙子吴起传》孙膑:生殁年不明。纪元前四世纪时齐之兵法家。根据《史记·孙子吴起传》,其为孙武百数十年后的子孙,仕齐,本名不明。所著之书被称为《齐孙子》或是《孙膑兵法》,以与最初的《孙子》相对。在攻城战及步兵战等,可看出其中反映时代而与以前的许多不同。而关于《孙子》与《孙膑兵法》之连贯性及判断两者之不同的,乃是在一九七二年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之前汉时代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在这时的出土文物中,除了现行的三十篇《孙子》之外,还有以前所未知的关于孙武和孙膑之两种兵书,经过确认整理,分别为《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五年)出版。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乐毅: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为燕昭王所招募之将军。为了燕对齐的复仇,而于纪元前二八四年联合赵、楚、韩、魏一同讨伐齐国,被封为昌国公。然而在昭王亡后,不为后继之惠王所用,而使得燕国居于劣势。之后,因流放乐毅而反省的惠王虽欲再度将之招回,惟为其所拒。这时,示其忠义之心的书简尤为有名。后来,他在赵国亦受重用,而成为赵与燕两方之客卿。是在以诸国均以统一中国为目标而相争的时代中之典型谋将。

    ——《史记》卷八十《乐毅传》田单:生殁年不明。战国时代齐之王族。田氏出身虽也曾有做至将军职位的,惟其在历史上留名乃是在纪元前二八四年、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齐国除莒与即墨以外的城池全都被攻占之际。当时即墨以田单为将军,进行与燕之抗战。纪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去逝,惠王继位,田单派出间谍使乐毅失势,再施以奇计火牛之计,使得燕军大败,齐国再度取回其失去的七十余座城池。并将齐王请回莒城,对齐有再造之功。顺道一提,这个火牛之计,在日本,也曾为木校园义仲所使用,因而为日本人所熟知。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传》廉颇:生殁年不明。纪元前二八三年以战国时代赵之将军的身份与齐作战,立下战功而著名。由于其与秦、燕、魏、齐等作战皆胜,因而名列信平君,一如相国之位。廉颇与蔺相如(生殁年不明)的交游尤为有名。蔺相如在赵国欲将自楚国手中所取得之战国时代名玉“和氏之壁”拿来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件中,看穿对方存心不良,因而守住了赵国的利益,自己也当上了外交官之类的人物。可是此举却让廉颇认为一个非武人的口舌之徒,竟能够立于自己之上,因而十分不快。惟蔺相如认为他们两人的争端将导致他国得利,廉颇知道之后,就自己前往请罪,两人也因此结为刎颈之交。这两人连手之坚固,甚至让别的国家认为只要有这两人在,就不可能攻打赵国的说法出现。廉颇在此后也依然立下不少功绩,惟晚年因不若之前有用而被迫亡命魏国,后又亡命楚国。可惜因年老而未曾再立下辉煌的战功。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赵奢:生殁年不明。最初为战国时代赵的田官吏。由于不满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在当时是以威信征收租税,而非以法征收,在冲突之中甚至还杀死了其随从九人,最后则以统治之法说服了盛怒的平原君,因而受到世人尊敬。其后,当秦攻韩之际,廉颇等诸将皆不可能救援时,以惟一一个可能的将军之身大破秦军,被任命为马服君,获得与廉颇、蔺相如同等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武将们在确立压倒性势力的秦国前绝望的活跃,和战国初期国家建设期武将的功能,可说是大异其趣。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信陵君:?-纪元前二四四年。名为魏无忌。战国时代魏昭王的儿子,与齐的孟尝君、魏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等并称为四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的时代已为战国末期,秦具有压倒性的势力。战国时代的各国有力者虽拥有才能,并志于改革,然却均在国内进行一已势力排除的强力体制,并从争端中胜出。这种与当时的趋势矛盾的作为,显示了当时诸国体制的不成熟。

    ——《史记》卷七十七《信陵君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李牧:?~纪元前二二八年。雁门出身。战国时代末期,由于赵建国于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因而与北方匈奴的抗争不绝,令人十分烦恼。这也是北方列国着手兴建长城的要因。赵人李牧就位于此面对匈奴作战的前线,因确立了对抗匈奴之战术而为人所知。他一面避免当面的抗争,一面进行军事力量的增强,之后,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破东胡与林胡,安定了赵的北方前线。而大败的匈奴在此后十数年间也不敢靠近赵的边境。他在纪元前二四三年进攻燕国、前二三三年击破秦军,因而受封为武安君。对其感到恐惧的秦国于前二二八年,在其与国王的离间计划中成功地将之杀害。很快地就造成了赵为秦所大败的结果,而使得赵国灭亡。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