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大河的边缘mdash; (第3/3页)
是他们就接受了说服,在一夜之间切断了堤防,让水自行退去。而不明所以的知伯则受到赵军的突袭,最后终被斩首。 这宣告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战争。大体上,说到春秋时代的两大战争,一就是《吴越春秋》的故事,而另一就是这个赵襄子与知伯间的战争。当然,真要探究的话,春秋时代还有不少其他的战事,只不过这两场战役,也埋下了四人发挥的空间。 关于赵襄子和知伯的战争,之后还有另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知伯的食客,也可以说是部下的豫让这个人物。 豫让这个人受到知伯的厚遇,由于感念其思,因此数度企图暗杀赵襄子,然而赵襄子是一个度量非常大的人,他虽然一度捕到了意图姐杀自己的豫让,但却将他释放。赵襄子认为人各为其君主尽其忠诚,因此实在不忍将之杀害。只不过豫让在之后却烧毁、改变了自己的容颜,甚至还喝下毒药破坏咽喉以改变自己的声音,又再度狙杀赵襄子。 当豫让第二次被捕时,赵襄子的部下认为一定要把他杀了。而且,就算让他活着,他也不该继续为知伯尽忠,因为豫让并不是一开始就仕奉知伯,以前也曾仕奉过其他的君主,又为什么没有替之前的君主做些什么,却对最后仕奉的知伯如此尽力呢?在此,豫让回答,以前的君主只是视其为单纯的食客,而知伯却视他为亲友,因此才想要报恩。赵襄子虽然觉得可惜,但还是不得不让他一死。这时,豫让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赵襄子能够赐给他一件自己的衣服。于是赵襄子脱下了上衣给他,由豫让以短剑刺了衣服三剑,代表报了知伯的恩情之后自杀。 这乃是记载在《史记》中“刺客列传”上的故事,知伯、赵襄子和豫让,三人间的关系十分地戏剧化。而豫让这个人,也是刺客的一种典型,不为自己个人的利益,只是单纯地为了报恩,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悲壮美学。 在此,春秋时代虽然结束,但在春秋时代的名将中,为一般人所知的还有一个叫做司马穰苴的人,这个人乃是春秋时代齐的将军,也属于名家出身。这个名将在防止外国的侵攻方面拥有相当的名声,后来好像是因为遭到他人嫉妒而失志病死的。不管这个人实际如何,他以司马穰苴这个名字著作了一本兵法书,这是一本非常古典的兵法名书。可惜因为人数的关系,没办法将之加人名单之中。毕竟与其说他是名将,倒不如说他是个军事理论家还更贴切,而且,到底这本书是不是他写的都成问题,因此这回还是先将其放弃,先让春秋时代在此告一个段落。 孙武:生殁年不明。齐国出身。春秋时代之战略家。春秋至战国时代虽然思想家辈出,然而他却是其中以强化军事力为统一中国方针之兵法家。孙武与另一名叫孙膑的人均被称为孙子,两人虽然血缘相同,但孙武的年代较早。孙武在仕吴之前所著的《孙子》,被称为兵法书的古典,而以孙子兵法为世人所知。其特色在于反映及于战国时代的古老体制之崩坏,不再以贵族或精锐部队之勇战、力战为前提,而在于集团战及谋略说等。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传》伍子胥:生殁年不明。名员。春秋时代仕吴之政治家。原为楚国人,但因卷入政争而致家族被杀,因此亡命吴国。当时的吴国方被共同二分江南势力之越国所败,为了复仇而大举进用人才。使用新型之战车长驱中原,因而打败了北方的楚及南方之越的伍子胥,在替吴国建立建立磐石的同时,也以破坏楚王之墓并将其尸体鞭打之举复了父兄之仇。然而,由于怀柔之故,终日溺于敌方所送之美女西施的吴王夫差,最后竟逼其走上自尽之路。而也因为伍子胥是在对吴下了诅咒之后而死,因此后来也以怨灵神的身份成了民间信仰之对象。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范蠡:生殁年不明。仕奉春秋时代的越国。当时的江南分为吴、越两国,两国间有着激烈的纷争。当初是吴国较强,在将越国打败后,俘虏了越王勾践。而越则在范蠡的支持下,破吴再建奇功。此后,他往北方以陶朱公之名从事商业亦获得成功。日后“陶朱”一词即代表商业,典故就是出自此处。而同样地,成为俘虏时的勾践,受到范蠡激励的故事也相当有名,在日本,被流放至隐岐的后醒醐天皇,也曾在途中到访儿岛高德,在庭院的大树上记下“勿让天勾践消逝,亦时时记取范蠡”的故事。只不过,这段逸话的可信度十分薄弱就是了。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赵襄子:纪元前四五七~前四二五年。名无恤。为构成春秋时代大国晋之赵的有力者。赵为背靠太行山脉,前拥河北平原,支配有霸王之地之称的——今山西省至河北省一带——的要冲之地。由于晋之支配力逐渐低下,因此有力之氏族魏、韩、赵等势力大张。前五世纪中活跃的赵鞅,就以晋之有力“六卿”之一的身份专断国政,到了其子赵襄子,也就是无恤的时代,由于击退北方之代,以及南边知伯的攻击并将之灭亡,于是与韩氏、魏氏在事实上已三分晋国,使得势力更加强大。纪元前四0三年,到了无恤之孙烈公之时代,周之威烈王承认此三家为其诸侯,在此,中原之强国赵国诞生。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