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光荣与寂寥mdash; (第3/4页)
威望后孤独地度过晚年。 武帝是位英雄般的君主没错,他扩大领土宣扬国威,然而在背后却似乎太过逞强,流了太多无谓的血,在这方面的评价不高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这样的治世,连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身,都因为没有那么严重的事情而以不敬之罪入狱,爱到宫刑的处分。关于这件事可以参考中岛敦的《李陵》一书。李广的孙子李陵,虽然也十分善战,然而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回报。而就在疑为叛敌的事件中,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就遭到了很惨的下场。 由这些事件中,我们可知武帝这个人,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是功过参半的。 顺道一提,直到霍去病为止的《史记》的世界,也随着司马迁的死亡而结束,之后,也就进入了《汉书》的世界。 而至今所介绍的名将,除了李牧之外,应该都是为日本人所知的人物,因此几乎可说是名人列传了!再怎么说,《史记》不但有日语的翻译版,而取材于《史记》的小说,日本也有不少人曾经写过,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但问题则自现在才开始。 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吧,文艺春秋曾经出过“大世界史”这系列的书,其中,第三卷的标题乃是《万里长城》,就是诉说中国古代史的一册。这本书已经可以列入名著之中,而其执笔者乃是植村清二。他除了是一位有名的东洋史学者之外,同时也是作家直木三十五的弟弟。 蛮有趣的一点的,这本《万里长城》虽然已是名著,但这位作者自己也说,不管他是正叙也好、倒叙也好,日本对于中国的古代史几乎就不脱《史记》的世界,而对其后的事情则不太关心。 他自己倒是希望能够参照《汉书》、以及《后汉书》来介绍《史记》以后的世界,不过,我想这个状况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知道筑摩书房曾经有出过《汉书》的日本语版,但是我那时候因为没有什么钱,所以迟疑了很久,等我存够了钱想要去买时,却已经绝版了。 目前更是完全买不到的状况,不由让我在心中祈愿着筑摩书房能够再出这些书。 就因为这样子,关于日本所知的中国古代史,仍是偏重《史记》的世界,这当然不是《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责任,基本上,像《史记》这样有趣的史记,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珍稀的,只不过,即使《史记》结束了,然汉王朝并没有结束,历史也不会结束。 好了,再接下来要叙述的是第二十三位的赵充国。这个名叫赵充国的人,比霍去病要小三岁,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是同一世代的人。霍去病在日本也相当出名,然而赵充国则不然,其实说起来也蛮可怜的。赵充国亦是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入军队而且十分活跃,只不过由于霍去病出仕得早,他怎样都追不上。如果依据身为小说家的想象的话,我想霍去病和赵充国应该也曾经在哪个地方碰过头才是。 总之,他加入了御林军,也就是近卫兵,是个使弓的名人,虽然年轻,但个性却很稳重。 其后,他也以其他将军部下的身份到北方出征,与匈奴有过多次的战斗,而他也似乎从这些战斗中学习到不少对匈奴的战术与战略。 而在年岁渐长后,他还是一直担任对匈奴之作战指挥“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就是赵充国所留下来的。这句话的含意在于:如果身在距离最前线数千公里之遥的汉都长安的话,即使接到了战报,也是委难以了解其实情的,因此必须要自己到前线去看一看才行。当时,大家都认为赵充国的年岁已高,而且又身为朝廷在臣,根本不需要自己前往前线,而在那时,他就是以这句“百闻不如一见”回答的,而在两千年之后,这句话依然相当常用。 他就是这样子指挥着对匈奴的作战,不过,并不光是只会战斗,他还让匈奴不敢轻易进犯,立下了必须要守护为匈奴所压迫之西域诸小国之政策。关于汉帝国军事的计划,可说是大多由其立下并实行的,因而守住了国境的和平。尤其是他所提出的屯田政策。他让最前线的兵士们在当地开发耕地,以能够在其地永住及固守,也就是让国境地中国化,使得敌人不敢来犯,这个始于赵充国的边境警备方法,之后也成了中国的传统。 在这时其中,几乎没有起过什么叛乱,由于没有往南方出兵的必要,因此大致上是只要压制往匈奴,就能够得保和平了。 接下来要谈的是第二十四位的郑吉,这个人的一生可说是传奇又传奇。郑吉生于江南,也就是长江流域的下游,然而他的人生大半,却是在西域渡过的。根据个人身为小说家的想象,也许就是因为他生于那样的地方,所以才会对那遥远的西域有着憧憬也说不定。因而在赵充国的手下——我想这个人应该曾在赵充国的帐下作战过才是,总之他是个出了西域,以匈奴为对手,为守护西域诸国和平而渡过一生的人。所谓的西域都护在这个地位下“都”这个字指的不是都城,而是全体的意思——其工作就是守护西域全域。而这样的一个职位,也是从郑吉开始的。他担任这个职位共十年以上,一直持续守护着西域,最后在前线死亡。其间,虽然也曾数度与匈奴在沙漠作战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什么关于这方面具体的描述。比较具体的描写,则是在其后第二十五位的陈汤身上。关于这号人物,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之中也有着详细的描述,我想,他应该是在这百人之中品性最糟糕的才是。 不过,在陈汤的时代,汉帝国——在此指的是前汉——几乎快到了结束了边缘。灭亡前汉的乃是王莽这个人物,而在之前,当王莽问道有那个人材能够前往守护西域方面之时,正巧陈汤已经久未升任,正想起用他的时候,没想到陈汤却死了。在某种意味上,也许他反而运气好,因为他如果继续用吊儿郎当的方式来与王莽应对的话,那可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呢! 就这样子,前汉时代结束了,而接下来,则将要进入后汉时代。在此,我必须要先做一个说明,我现在在文章中所写的前汉、后汉,在中国也常会分别称其为西汉、东汉。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前汉的首都乃是位在西方的长安,所以才被称为西汉;而后汉则建都在东侧的洛阳,所以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