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不求回报的忠诚mdas (第2/8页)
这样危险的场面听说还不只一次,连燕王的锁甲上都还留有不少被敌将的长枪所刺伤的痕迹。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讽刺的现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虽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可以统括全军的将军。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即使有可以担当部队长的人,但能够担当大将军一职的人就几乎完全找不出来了。因此一次次的战斗下来,燕王的支持者愈来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陆续出现,最后南京——这时并不叫做南京,而是称为应天府,总之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对了——终于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踪影,消失在战火之中。后来除了有建文帝死于当场的说法之外,也有其实他当时还活着,只是化身为僧侣逃脱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当成小说的题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写的《运命》。 把明初期的历史与日本做一个比较,朱元璋可说是兼具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个性,建文帝为秀赖,而燕王则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来看也蛮吻合的。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倒是在于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首都之一,其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则只在明初,以及中华民国初期,而不可思议地,它做为首都的时间都不长。 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大阪这块土地,在日本史看来,乃是古时难波京的所在,之后丰臣政权时曾把大阪城列为首都,然而,却总是难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历史拿来和大阪的历史做比较的话,其实也有着这样有趣的共通点。 后来,燕王终于灭了自己的侄子而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帝。这个成祖永乐帝以军人的面相看来,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话,他在名将百人之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是。 这时,在建文帝的侧近之中捉到了一个叫做方孝儒的人。这个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学问,所以才任他为孙子建文帝的老师,当时是被誉为儒学大家的人。他为了建文帝提了许多的进策,最后让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决一死战的,也就是这个人。 因此,当永乐帝抓到方孝儒时,曾说过如果方孝儒愿意出仕于他的话,就原谅他的罪过的话,然而方孝儒却死都不答应。不只这样,当永乐帝要他写自己登基的诏书,而把纸笔拿给他时,方孝儒则大笔一挥,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四个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为贼,而这毛贼居然夺下了帝位之意。写完之后,更把笔往永乐帝,让永乐帝大为光火,就把他给杀了。不光是方孝儒一个人,永乐帝还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余人全都给杀了,光从胜量下点上来看,将永乐帝与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拿来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伟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这个人是个儒学原理主义者,因此虽然他本身的学问很深,然而辅佐建文帝一事则是相当失败的。结果,除了逼使燕王谋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溃败,在现实的政治和军事上可说是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说实在的,其实放着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杀了,也犯不着连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牵连。听说姚广孝也曾说过不可以杀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乐帝没有听进去就是了。 姚广孝这个人和汉朝的张良一样,并没有亲自率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以军师的身份活跃,随侍永乐帝之侧担任战争的指导。总之,对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来说,能够击破五十万的大军而取得天下,这个人有着十分重大的功绩。 姚广孝这个人在当时虽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乐帝即位之后,就还俗而回到了姚广孝这个名字,一直以顾问的身份待在永乐帝的身边。不过据说曾有一次,当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访友人的时候,友人就以其为谋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愿意见他,留下了这么一则故事。 建文帝这个人以年纪轻轻地就走到了悲剧性的最终幕,这一点和丰臣秀赖相同,同样地也得到了许多的同情。因此就有着诸如其实他是从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说法,这一点和秀赖传说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着一本名叫《明史纪事本末》的书,在这本书中就清楚地记载着建文帝确实是有自其中逃脱的,而且还有注明何年何月于何处有人见到的详细记述。如果这些全都是虚构的话,那我认为写下这些的人应该相当具有小说家的才能才是。根据上面的记载,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岁已大,和历史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后平稳地度过余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民众的愿望吧! 无论如何,永乐帝在此统一了天下,不过他毕竟还是觉得这样待在应天府心里实在是不舒服,也许是那种再怎么说这儿也是敌人之地的感觉在作祟吧,因此最后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据地北京。正确地说来,是在都城迁来此处之后才有北京的名称的,根据《亚细亚历史事典》,上头写的正是“才称为北京”而在这之前乃是称为北平。另外,也称作顺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来住惯了的北京,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时的北元又开始蠢动。在它们的内部抗争之下,本来势力是已经相当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刺等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的威胁不断。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负责北方军事的领导。 那些对于永乐帝将方孝儒给杀死一事有所非难的人,对于皇帝自己担任北方军的总司令官来意图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这一点上倒是有相当不错的评价。实际上,永乐帝也不只是驻守北京,他也以北京为前进基地数度往蒙古的方向出击,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气宇壮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过元顺帝其实并不是蒙古人的说法,关于永乐帝,其实也有着他并不是汉人的说法。永乐帝对忽必烈相当地崇拜,除了有许多地方看得出来他是努力于以其后继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灭元的时候,也曾把蒙古宫廷中的一名美女据为己有。在传说中就有这名美女其实乃是舍身侍奉于朱元璋的说法。永乐帝乃是汉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个越过戈壁沙漠进行远征的人,由于有人认为汉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关于朱元璋这个人,刚才也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把具有威胁子孙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万一永乐帝具有这种可能性的话,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会让他生下来,更不可能会有一时——当永乐帝身为燕王的时候——还想让他可能成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这时就让燕王当上皇太子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因此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也只是好玩罢了。 对了,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兴趣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