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2章备城门 (第5/5页)
都备有火炬,有五个竹节长。敌人到了城下,听到鼓声后,点燃火炬;再次听到鼓声后,将火炬放入爵xue中,照亮城外。 各种藉车皆用铁。藉车的柱子长一丈七尺,埋于地下部分长四尺;车座长三丈至三丈五尺,马颊长二尺八寸,根据所测试的籍车的力度而制作车困,车座四分之三在地面上。籍车,车座长三丈,四分之三在地面上,马颊在地面以上部分正中间。马颊长二尺八寸,车座长二丈四尺,更短的不用。用大车轮作车困。藉车的车桓长一丈二尺半。各种藉车都用铁包裹,后面的车辅助它。 敌人填塞护城河来进攻,我方就制作水甬,深为四尺,封固,埋于地下。每十尺一个,盖上瓦待命而用。用围长二尺四寸的木头,凿空中间,把炭火放进去再封上,然后用藉车投向敌军。制“疾犁投”,长为二尺五寸,粗两围以上。门上钉小木桩,长七寸,木桩间距为六寸,末端削尖。“狗走”宽为七寸,长一尺八寸,钩长四寸,犬牙交错地安设。 墨子说:“守城的方法,一定要计算城中的木头,十人所能举起的便是十挈,五人所能举起的便是五挈,挈的轻重与守城人数相符。把木柴捆成挈,强壮的人用重挈,弱小的人用轻挈,与他们的力量相称。总之,挈的轻重要使每个人各自能胜任。”城中缺乏粮食就要大大减轻挈的重量。在离城门五步远的地方挖掘大壕沟,地势高的地方挖一丈五尺深,地势低的地方挖到有地下水之后再向下挖三尺即止。在壕沟上架设栈板,栈板上设置悬梁,装置机关,栈板表面铺上草木泥土,使人可以行走,两旁有沟墙不能翻越。然后派兵出城挑战,并假装战败逃回,引诱敌人走的栈板,开动悬梁的机关,敌人便可以擒到。若敌人恐惧生疑,就会因此撤离。 注释 (1)《备城门》是墨子研究城池攻防战术的主要篇章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分裂,互相兼并,战争频繁,给人口带来极大的杀伤。因此,研究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是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当时的中小国家,面临大国的进攻和威胁,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利用高城深池,在劣势的情况下以抵御敌人的进攻,保护自己的城邑和国家。即使是大国,有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备城门》便是墨子针对当时实际需要而做出的研究成果之一。 (2)畔:通“叛” (3)“推”应作“樵” (4)“且守者虽善”下应加“而君不用之”五字。 (5)“撕揗”应作“■修” (6)“且”应作“具” (7)“杵”应作“材” (8)“盖”应作“益” (9)“昔”应作“皆” (10)垒:“■” (11)“斗”应作“斫” (12)“铤”应作“ ” (13)“报”应作“势” (14)(15)“壤”应作“堞” (16)“广”应作“厉” (17)治裾,即“作薄” (18)转射机,一种能旋转的机弩。 (19)“者”后应加“主之”二字。 (20)“丧”应为“袤”之误。 (21)“夫”为“矢”字之误。 (22)“■”应作“垄” (23)此句末详。 (24)“面”应作“而” (25)杀:散。 (26)三秘:即为“垒施”之误。 (27)“火耳”应作“犬牙” (28)“车”应作“熏” (29)“火”应作“容” (30)“程”应作“桯” (31)“节”应作“即”“竹箭”前“以”字应移至“楛”前。 (32)“夫”应作“矢” (33)“苙”应作“苣” (34)“弟”应作“茅” (35)“■”应作“■”“■”应作“坫” (36)“干”应作“十” (37)“远”应作“道” (38)“后”应作“经”“长”字疑衍。 (39)“■勇勇必”应作“楼撕必再” (40)“一”当作“十” (41)“谵”应作“襜” (42)“到”应作“斫” (43)“洁”应作“絜” (44)“升”应作“斤” (45)“十二”应作“斗以上” (46)“官”应作“宫”“桓”应作“植” (47)“傒近“应作“近傒” (48)“天”应作“水” (49)“先”应作“失” (50)“面”字衍。 (51)“适”应作“病” (52)“持”应作“将” (53)“智”应作“习” (54)“稹”应作“填” (55)“之”应作“也” (56)“苴”应作“苣” (57)“塞”应作“穿” (58)“聋”应作“垄” (59)“失”应作“夫” (60)“尺”应作“丈” (61)“二”应作“之” (62)复:当为“后” (63)“■”应作“■” (64)“慕”应作“幂” (65)“分”应作“寸”“早”应作“中” (66)“耳”应作“牙” (67)“吏”应作“使” (68)“三”字疑衍;“丈”后应加“五尺”二字。 (69)“下地至”后应加“泉三尺”三字。 (70)“贼”应作“栈” (71)“传”应作“傅” (72)“比”应作“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