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燕王事件 (第3/3页)
。 “喔?原来是这事儿。萧兄弟,你地意思呢 邦抬头问道。 “陛下,周御史所说,便是我和樊太尉三人商议后所得的浅见。”萧何却不象周昌那样随意,听刘邦问起,急忙避席而出,躬身说道。 萧何、周昌、樊哙三人,正是朝中三公,九卿也多半是丰沛故人,诸候王已经就国,他们的意见,其实就代表了丰沛故人的意见,刘邦有些沉默。 “陈平,你的意思呢?” “陛下乃天下之主,国政大事,陛下圣躬独断即可,臣一体凛遵。”陈平躬身说道。他名为假丞相,也就是副丞相,其实什么实事儿也没有,平时做的最多的,就是陪刘邦说话聊天。 陈平、韩信和萧何不同,他们是从敌人那里投奔或投降刘邦的,不是丰沛故人集团中地人,因此官爵虽然不低,实权却小得多了。但这些人对刘邦的态度,却比丰沛故人要恭谨得多,有点象君臣奏对的模样了。 “子房以为呢?” “皇上早有定见,何必问我呢?”张良仍然不紧不慢的笑道。他身体一直不好,从来没有单独cao持过事务,但却和刘邦关系最好,是刘邦帐下最为得用、最为信任地人才之一。他和陈平、萧何又不同,乃是丰沛故人之外,一心追随刘邦的诸候宾客典型,与陈希、傅宽、商等人算是一类。 “你们到底有完没有?皇上,不就你上回说地那事儿吗?我看行!”王陵是个憨直的,听着几个人在那里斗心眼子,心里就烦,当即冲口而出。 王陵在丰沛故人中,乃是资格最老、地位最高的人之一,若说在在朝中影响,唯有吕泽、萧何能与他相比,夏候婴、樊哙这些人都得退让一箭之地。 “现在又不打仗了,白白养着这么多兵做什么?还不如把钱省出来给老子分点呢,老子穷得都坐牛车了,你们没看到?”王陵笑骂道。 “看你这话说的,回头等把兵都遣散了,老子派人给你送几匹军马过去拉车!”见王陵出来支持自己,刘邦大喜。 然而刘常满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刘邦要放士兵回乡务农,丰沛故人大多反对,其中包括了吕泽、萧何、樊哙等重量级人物。张良从不掺合这些东西,陈平是个滑头的,绝不会站出来直接跟萧何他们作对。 王陵倒是个直性子的,不过如今看来,他这话恐怕也是一时口快说出来的,等下次上朝,怕就得让王吸薛欧张苍他们几个给改了。 果然等到望日再上朝时,王陵也说诸候子可以放归,但天下尚未安定,士兵不可遣散,把刘邦气了个倒仰。 刘常满早就明白,纵然是当了皇帝,也绝不可能随心所欲,不过刘邦这次做的事情和封卢绾为燕王不同,其实是一件善政。 打了七八年仗后,天下壮丁锐减三分之二,生产已经凋弊不堪。刘邦出身平民百姓,所以深体民间疾苦,急着将这些士兵放还回去。大汉国有四十多万士兵,全都丁壮男子,如果能放回去,哪怕是一两年时间,生产就会恢复不少。 然而诸将的想法和刘邦大不相同。卢绾封了燕王,但诸将仅封了二十几个候爵,还远不到让众人满意的时候。如果把士兵遣散,那就意味着只保留中尉军五到十万人,诸将大部分将失去兵权。 诸将所以跟着刘邦,图的是搏个功名富贵,如果一旦没了兵权,诸将靠什么去升官发财去?王陵在朝廷上说的虽然有点夸张,但象王陵、吕泽几个没能掌握实权的,确实现在日子过得很不怎么样,诸将都心里有数。 正因为如此,一向与刘邦共进退的丰沛故人们,这次却成了刘邦放兵归田的最大阻力。 “阿爹,那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办?”后殿里,刘常满请教刘邦道。 “盈儿,你知道你阿爹为什么要放这些兵回去不?”刘邦问道。 “你不是说,为了让他们解甲归田,恢复生产吗?”刘常满记得刘邦说过原因。 “傻小子,现在天下未定,让他们回去的话,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又得征召他们,哪儿来的解甲归田?老子放他们回去,是为了你这个臭小子着想的!”刘邦笑骂道。 “为我着想的?”刘常满有些奇怪。 “是呀,谁知道还得打多久的仗,不趁着这个空儿放他们回去,恐怕又得耽误数年。你想想,这一趟让他们回去了,哪怕是过两三个月就召他们回来,他们也该在家里种下不少人了吗?老子已经五十多了,他们这一趟回去种下的人,可不都是你小子的臣子?”刘邦笑道。 刘常满也掩口葫芦,阿爹还真是为老不尊,这种事儿也挂到嘴上。 “皇上,你怎么跟太子说这些东西呢!”戚夫人抱着如意坐在旁边,嗔怪道。 “来来来,我抱抱如意。”刘邦笑着将如意接了过来。 “笑话,这些事儿他阿爹不教他,谁教他去?将来盈儿当了皇帝,也得这么想事儿。百姓不但得吃饭住房种地,还得生儿育女。现在天下三四个女人才摊一个男人,这三四十万兵放回去,可不得播下百十万人口?抵得上好几郡的人口了!” “再说了,百姓除了种田吃饭,总共就这么点乐子,咱皇家全都给人夺了,难道不怕女人们造反吗?”刘邦大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