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章 (第1/5页)
第18章 中日双方在不通知当事国朝鲜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签订了《天津条约》。消息传到朝鲜,闵妃、高宗以及朝廷大臣们,都慌了神。当时的朝鲜政府只是凭借外力维护自身的权力,依赖清军的协助,几次从危机中度过,闵氏政府对清军的信赖有如神坻一般。但是大清国军队依据《天津条约》就要从朝鲜撤守了,闵妃一派怎能不感到慌张呢?心慌之余,闵妃等也感到愤怒,一种被最信赖的人抛弃的耻辱。 闵妃和高宗商量,急忙召集朝廷大臣,针对这个问题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领议政金弘集、左议政闵泳翊等。由中国派来整理关税的德人穆麟德,此时已获得了高宗、闵妃的信任,兼办外交事务,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高宗语气悲痛的说:“我们到目前为止,只信赖宗主国大清国来维持国家,但是,大清国抛弃我们,即将撤离军队。这件事可怎么才好?” 朝廷大臣没有一个人答得出话来。 闵妃也非常担心的附和道:“大清国军队退出的话,日本一定会乘机进来,这样的话开化党会再次执政,结果是什么,不用本宫赘言了。” 不管国家命运如何变化,闵妃只担心自己的权力与身家性命。 领议政金弘集叹了口气,禀告:“启禀王上,清军一旦退出,在日本国内保护着的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就会被日本人抬出来,国家必将大乱,这是毫无疑问的。” 闵妃语气悲痛,但坚定的说:“无论如何不能让开化党再次夺走政权。如果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很难阻止日本,那就应该借助别国的力量。如果大清国抛弃我们,那就算借住英国、美国、法国或是其他国家的力量,也一定要阻止日本进来。” 这实在是愚蠢无比的想法。闵妃等统治者整日汲汲于权势的争斗,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情势一无所知,见识自然浅薄粗鄙。想要维持国家不被外来势力侵略,就应该即刻转变国家政策,开始积蓄自己的力量才是根本。英国、美国或法国同日本一样,对朝鲜垂涎欲滴,都想把朝鲜当做殖民地。为了阻止日本势力,而借助其他国家势力,就好像为了阻止从前门打进来的老虎,叫熊从后门进来一样。可是闵妃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高宗看了看大臣们说道:“我们到目前为止一直依赖大清国的保护,如果大清国无法帮助我们了,似乎只有照王后所说的,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英国、法国、美国,这三个国家之中,我们应该借助哪一个国家的力量才对我们最有利呢?” 领议政金弘集禀告:“启奏王上,我国的确无法独自阻挡日本,要借助第三国的力量的话,依臣所见,借助美国的力量比较好。” 闵妃反问道:“领议政达人为什么将法国与英国放在一边,要借助美国的力量呢?” 金弘集跪禀道:“启禀王上与王后娘娘,国与国之间,帮助他人与接受他人的帮助,一定会附带交换条件。法国与英国的侵略性都很强,在法国方面,很早就通过天主教神父,想要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在英国方面,他们最近强行占领巨文岛。因此,我们现在要是想借住他们的力量赶走日本的势力,他们一定会要求我们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但是,美国原本就富裕,侵略性比较弱,所以只有借住他们的力量才不会带来后患。” “嗯,这个意见很好。但是,美国是不是会帮助我们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臣们议论纷纷。 这个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德国外交顾问穆麟德看着高宗说:“启禀王上,如果能允许小的发言,将不胜感激。” “要什么意见但说无妨。就因为穆麟德先生是熟知国际情势的专家,才请您到会的。” “谢陛下。依我的看法,想要阻止日本的势力,借住俄国的力量会比美国更有效。” “为什么?” “启禀王上,美国是比法国或英国较少侵略性。但是在地理上,美国隔着太平洋,距离遥远,一日发生事故,很难即时借助他们的力量。而俄国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和朝鲜接壤,而且如今态势,俄国处事与日本对立,所以,要牵制日本,俄国是最适当的国家。” 听了这话,高宗与各位大臣们频频点头,讨论会场开始恢复了生气。 “嗯,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方法。” 高宗看看后面的闵妃问道:“王后觉得穆先生的意儿如何?” “很好的意见。便依照这个意见似乎也不错。” 就这样,德国人外交顾问穆麟德的一句话,就将外交的基本方向,从亲清政策瞬间转变为亲俄政策。没有任何主见,随着各个时期的风向摇摆不定,这就是当时朝鲜国政治上的失败。 外交政策决定之后,闵妃未与外务督办外务大臣金允植商量,就派遣前英领官权东洙与金用元,携带高宗的秘函前去俄国,面见俄国沙皇。秘密信函的内容为:“恳请对朝鲜国提供保护与军事援助”以及“依照《天津条约》,日本军与清军全都撤守,所以请俄国日后派遣军队与军事教官来朝,两国互相修好” 接到这个亲笔信函,俄国沙皇在当年五月回信,完全接受朝鲜国的请求。 事情疾转直下,此时外务督办金允植的立场变得十分尴尬。因为金允植在清日两国的军事教官撤守之后,就自作主张向美国请求派遣军事顾问,协商几乎已经完成。 俄韩之间互通款曲,立刻引起俄国的死对头英日两国的注意“俄韩密约”也就喧传出来了。恰好此时英俄在中亚细亚的矛盾尖锐化,因阿富汗境界引起冲突。俄军舰集中海参崴,英国恐俄国南侵危及它的远东利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