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章 (第5/5页)
府倒属意于争取清政府的谅解和协助,促使英国自巨文岛撤退。事实正是如此,当中国官员向俄国外交部询问密函一事时,俄国外交部即表示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并且同意日后如韦伯将朝鲜请求保护的密函送来,即作废纸。 在国内,由于袁世凯的诘问和恫吓,闵妃不得不以密函系小人伪造为托辞,并申明密函作废,在形式逮捕了“策划者”赵尊斗、金加进、金学愚、金让默等四人,以国书伪造罪名,处以流放。 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不难看出袁世凯对朝鲜宫廷的骄横,无怪乎当时其被西方文人称为“拥有实权的下级”袁世凯在朝鲜的作为,不但执行了清政府对朝鲜的积极控制政策,而且遇到事情往往断然措置,把对朝鲜的干涉更向前推进一步。 在巨文岛事件之后,和朝鲜订有通商条约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等,纷纷要求朝鲜政府派遣公使。这些国家在朝鲜都有常驻使臣,而朝鲜只往日本派设了公使。美国人丹尼和墨理贤不断鼓动闵氏政府—这两个人本是李鸿章推荐给朝鲜代替穆麟德的,原意是希望他们在朝鲜替中国效劳,但他们的态度却正好相反,执行有利于美日侵略的政策,致力于促使朝鲜结托欧美,摆脱中国的羁绊—遂决定向西洋各国派遣使臣。首先任命朴正扬为驻美公使,李完勇为参事官,出使美国。 由于派使之前没有和中国预商,大清国随即下谕通知袁世凯,指明朝鲜派使西国,必须先行请示,等待批准后才能成行。袁世凯奉旨,严厉地责备朝鲜政府,在宫廷之中,对高宗大声抗议: “贵国是大清国的属国,贵国要派使臣到外国去的话,应该要先得到我的许可。但是贵国置若罔闻,不经许可就擅派使臣遣美,这真的是对我大清国的大大不敬!” 高宗听了袁世凯的话,心中害怕。但是袁世凯的暴行传开之后,遭到了驻朝外国使臣们的一致非难,美国人丹尼尤其愤慨,在拜见高宗时提出谏言: “派遣公使到外国,这是被国际公法承认的,如果连袁世凯这样一个官员都可以左右,就太荒谬了。” 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闵氏政府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大清国怕洋人,我国派使联络洋人,大清国便会怕我。如此一来,闵妃和高宗表面上同袁世凯虚与委蛇,实际上派使行动仍在进行。 这件事也让大清国十分恼火,觉得“上国”的尊严受损,袁世凯自然不断加以阻挠,后来派遣到美国的使臣返国,袁世凯又蛮横的胁迫闵氏政府严惩。僵持了一段时间。朝鲜方面拗不过袁世凯的固执,只有将该使臣免职,但后来又复起用,派使赴欧洲在袁世凯的干预下也始终未能实现。 袁世凯不但干涉朝鲜外交,而对朝鲜电讯、关税行政和贷款各方面也全力控制,俨然一位监国大臣。 在电讯方面,为了控制朝鲜局势,朝鲜的任何消息能迅速传到清国,大清国与日本展开了争夺朝鲜电讯权利的争斗。斗争的结果是大清国胜利,日本政府惨败。作为清政府的代表者,袁世凯把持朝鲜的电政及用人,独断专横,逐渐引起闵氏政府不满,几次要求线路换由朝鲜人管理,袁世凯都以违反合同规定而加以拒绝。 在朝鲜对外贷款及关税行政方面,袁世凯一点也不放松,凡事必定干预。屡次阻止朝鲜政府借外债的活动,由大清国向朝鲜借贷,以此保持海关行政权,巩固中朝宗藩关系。袁世凯把持着朝鲜海关,控制了朝鲜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袁世凯对朝鲜内政的干预面面俱到,更在处心积虑地寻找机会,尽早把闵妃赶下王后的位子,将政权移转给亲清的大院君。在成功阻止了闵妃和俄国的联系之后,袁世凯派了一员心腹部下,向大院君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但是,大院君并没有认可袁世凯的提议。此时的大院君对重新执政依然野心炽炽,看着诸闵将国家败坏,他心急如焚。但是大院君很清醒,在闵妃的经营下,闵氏家族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此时他还没有信心打败诸闵。同时,由于自己的心腹在他刚刚归国之际,遭到了彻底的清洗,他只有依靠袁世凯才能重出政治舞台,而这一点,正是大院君最不愿意做的。 袁世凯在朝鲜的所为使得朝鲜百姓对其怨声不小,日本也对袁世凯的横行霸道感到不满,正在寻找反击的机会。现在如果冒冒失失的依靠袁世凯重出政坛的话,不是踩在沙堆向上爬么?于是,大院君离开了云岘宫,到麻浦别墅的雅素亭消闲,每天看书作画,在看似悠闲的生活中,等待再起的机会。 面对大清国想要通过袁世凯全面控制朝鲜的意图,对朝鲜比任何国家都有野心的日本,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对此,日本任命右翼强硬派首脑大石正己为公使出使朝鲜,事事与袁世凯采取对抗的立场,清日两国在已经处于正面冲突的局面下了。 袁世凯在朝鲜的种种作为,都以加强中朝宗藩关系为主,逐步走向积极干涉的道路,其结果不可避免的造成朝鲜的离心倾向。由于袁世凯作派骄横专断,盛气凌人,对宫廷之中也不尊敬,在内外事务方面,比较重要事务没有事先得到他的允许,政府就很难实行,已俨然成为朝鲜的“太上皇”他的所作所为更加刺激了朝鲜人民的民族情绪,使闵氏政府倾向外国之心更甚。 碍于时局,闵妃等人在袁世凯的高压下不得不虚与委蛇,但内心对这个“太上皇”却越来越憎恶,想要摆脱中国独立自主的愿望日增月长。袁世凯虽知朝鲜有离心的倾向,但总相信凭他的权谋智术足以控制朝鲜。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时,袁世凯凄凉的从朝鲜撤退,他才发现,他在朝鲜种下了多深的仇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