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光复釜山 (第3/3页)
唾了几口,以两为单位交替掩护徐徐而退。 日军的阵地上突然竖起一面皂色大旗,数百名骑兵以锋矢之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他们排成大三角形的突击队列,气势汹汹地杀奔前来。 “敌骑来袭!快结枪阵!”营长们挥舞着军旗高声喊道。朝鲜士兵们又重新紧紧聚在一起,掷矛兵在外围保持半蹲姿势,将手中盾牌并排立起。 “一百步!”伍长们用鸟铳向敌人猛烈开火。 “五十步!”掷矛兵起身投出标枪,又立刻蹲下身子躲在盾牌后。 “准备接敌!”长矛手们齐声大喝,将手中的丈二长枪倒向前方,架在掷矛兵的盾牌上。 “接敌!”日军的骑兵挟风雷万钧之势狠狠撞上帝国军的阵线。这些骑兵全都身披南蛮铠头戴角盔,手绰一柄薙刀,背上则插着写有“雷”字和马场家红黑底双波纹家徽的战旗。两军相交的一刹那,首先是无数战马的连声嘶鸣,在密集的枪林前,冲在最先头的雷备队武士纷纷从倒毙的战马上摔了下来。然而单单一排枪阵如何能挡得住数百骑兵的集群冲锋呢,几乎只是在转瞬之间锋矢的突出位置就已经从朝鲜士兵的方队中撕开了一道裂缝。武士们大声呼喝着,一面舞动薙刀左右挥砍,一面驱动坐下战马强行向前冲撞。阵线的突破口在日军的强力冲击下变得越来越大,如决口之堤般一发不可收拾。 “一营迂回截断敌人退路!三营组成滩头阻击阵线!二营向两侧疏散,以卒为单位重整建制!”正在尹成浩迟疑不定时,从旗舰上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帝国平倭提督李华梅见军情危急,干脆越级对朝鲜兵团直接下达命令。 训练有素的帝国军士兵立刻行动起来,被拦腰截为两段的朝鲜二营散开建制,向两翼迂回避敌锋芒;刚刚登上海岸的三营以枪阵徐徐迎上前去,防止敌军进一步突破扩大战果;方才没有受到太多损失的一营则填补上二营留下的空隙。三支部队站定阵脚,顿时将雷备队围在了中央。 此时日军的局势大为不妙,眼看四面皆是敌人的混成编队,标枪铅子如雨点价纷扬射来。又兼战场狭小沙土松软不易发挥骑兵冲锋的优势,只能猛挥薙刀试图阻止帝国军冲上来贴身rou搏。由于白蜡木枪杆当不得薙刀之利,往往一合之间便被削成两截,失去武器的朝鲜长矛手们在刀锋所迫下不住后退。一些掷矛兵则勇敢地顶起盾牌,在木块四下横飞的噼啪声中冒着被战马冲撞践踏的危险挤了上去,一得到机会便将手中的短矛狠狠刺入马腹。当雷备队武士连同座下战马一起翻倒在地时,格斗兵便上前将其一刀杀死。 马场信次远远看着心下骇然,连忙命令手下的足轻部队前去救援。可明军既已下定决心要吃掉这块到手的肥rou,又岂能眼看着被人夺走,当下主力舰舷炮瞄准日军前来的方向一阵覆盖射击。一时间钢铁与火焰的风暴轰鸣着肆虐大地,足轻们早被这鬼神般的威力吓破了胆,没等明军的炮弹落到自己头上便转头狼奔豕突。非但没有完成救援任务,刀枪军器倒是丢落了不少。 雷备队眼看孤立无援行将待毙,只能做拼死一搏以图突出重围。为首的武士举起薙刀,下令全队朝着帝国军第一营与第二营结合部全力冲突。明军忌惮敌人冲锋威力强大,不敢正面阻挡,只从侧面以标枪鸟铳狠命攻击,待敌人前锋冲出包围圈时,再由两面一起压缩。一时间枪挑箭射,有不少武士被击落马背,活活丧生于自己人纷乱的马蹄之下。 突出包围圈的行动很快变成了一场灾难,薙刀骑兵们无心与帝国军过多纠缠,几乎毫无抵抗只顾各自逃生。朝鲜兵团尽一切努力想要尽可能多地杀伤敌人,最终还是迫于机动力的差距无奈地放弃了。 这天的战果令双方都不甚满意,帝国朝鲜兵团阵亡三百一十九人,伤四百零七人,伤亡总数七百二十六人;而日军方面阵亡一千四百五十二人,伤八百五十人,总计两千三百零二人;其中雷备队武士失去战斗力者为四百三十六人,减员率达到六成之多。虽然帝国军的伤亡交换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三,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强大的海上火力支援的结果。实际上,三个朝鲜营没能全歼数量相当于己方一半的日军骑兵,这也充分说明了敌人并非不堪一击的鱼腩之师。在李华梅看来,这种硬碰硬的正面消耗战并不应该是帝国军队作为。 而日军方面,足轻部队的全面溃败固然是在意料之中,但连最精锐的雷备队骑兵也黯然铩羽而归,这样的结果可就令人难以接受了。令马场信次更为心惊胆寒的是,帝国方面派出的阵容仅仅是二流的朝鲜部队,不但没有骑兵参战,火器的配备率也远不如正规明军。即使这次能够侥幸重演王京大捷的幸运,可谁又能保证海对面那个大帝国不会派出第三批、第四批远征军呢?据说大明拥有一万五千万人口和两百万兵员,战争动员力接近无限,难道信长公就一定要我们跟这条可怕的巨龙死斗到底,让日本的血在朝鲜这块土地上白白流干吗? 不管敌人心中是怎样想法,等到18日帝国平倭提督李华梅踏上家乡的海岸时,釜山登陆区已经集结了八千朝鲜士兵和两千近卫军士兵,今后一周之内,往来不息的运输船队还会为这条战线补充更多的士兵。 马场信次并没有固执地困守釜山,在失去制海权的情况下,保留海岸根据地已经再没有什么意义,倒不如集结起有生力量寻求敌军主力决战。抱着这种想法,他主动选择了向北撤退。于是,在战争爆发一年零三个月之后,李华梅兵不血刃光复釜山,将朝鲜境内之敌的退路彻底封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