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觉醒_第七章釜底帝国的觉醒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釜底帝国的觉醒薪 (第3/4页)

出现在尚未完全消散的烟雾之后,冒着箭雨矢石冲上前去。亡国之恨是他们的铠甲,破家之仇是他们的利剑,倭人的阵线在复仇怒火的打击下土崩瓦解溃不成军。

    “前进!”远征军前锋官易飞骑着青鬃马越过一波波潮水般向前涌动的士兵,手中宛若新月的军刀尖上挑着自己的红缨金盔打着圈来回挥舞。他猛地一勒缰绳,令得战马长嘶一声站了起来“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我们杀敌建功的时候了!参与九州战斗的部队已经获得了首级五万、俘虏四万的功勋,我们绝不能输给他们!勇气和意志将证明一切!让大明不败的神话远播蛮荒,让帝国威武的旗帜飘扬四海!”

    由于早有岛原作前车之鉴,大阪外围的抵抗倒是并不十分猛烈。仓促征集起来的足轻部队基本上都是一触即溃,领军大将和地方领主们纷纷投降向易飞表示效忠,普通士兵则成千成千地被包围分割成为战俘。

    真正的战斗是在大阪城下开始的。镇守大阪的大名三好秀次是羽柴秀吉的养子和继承人,他亲自率领家臣和千余名武士登上城头抵挡明军,被强征的足轻和民兵乡勇则超过一万。

    尽管拥有舰队充足的后勤支持,易飞也并不想白白把兵力和火药耗费在这些廉价的炮灰身上。毕竟大阪城是羽柴家苦心经营多年的重要基地,除坚固高大的城墙之外还拥有两重幽深的护城河。城市中心的天守阁虽然尚未修筑完工,但加上内城三道护墙的防御力也不可小视,直接强攻绝非上策。

    最终的解决方案来自于倭人降将的献计,从当天下午酉时开始,易飞下令调派三千士兵和八千战俘连夜砍伐树木赶造攻城武器。整整一夜之中,大阪城郊密如繁星的火炬将远处的地平线映得通红。到了次日清晨,城墙外已经排开两百多具大型投石机,分列在四门之外蓄势待发。

    “这是最后的警告!”一名俘虏举着白旗跌跌碰碰地跑到大阪城下,隔着护城河用日语高声喊叫。“马上投降,大明将军可以饶你们不死!否则,顽抗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混蛋!给我放箭!”三好秀次在城楼上尖声叫道“放箭!”

    城楼上顿时箭如飞蝗般落下,可怜的战俘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便已是浑身刺猬一般。几乎在他丢下白旗向后倒去的同时,易飞从腰间拔出军刀向前一挥:“攻击!”

    投石机粗糙布满斧凿之痕的长臂在战俘们的用力拉拽下发出吱嘎声缓缓降下贴近地面,立刻又有两人上前装填弹药。只听明军军官一声令下,便有数百道火流星拖着浓黑刺鼻的尾烟直飞向大阪城。

    随着每一颗流星降到地面,便有一大团青色火焰绽裂开致命的狰狞笑容,撕裂天空的一道道黑色伤痕纵横交错久久不能消散,燃烧的大气当中弥漫着刺鼻的焦味,守城的日本军队一时竟被这末日般的景象惊得呆了,惶惶然看着火舌奔袭而来也不知所措。

    “该死,这是硫磺的气味!”三好秀次见不少士兵掩着口鼻咳嗽流泪,心下一凛顿知原委。“都躲到通风的高处去!不要接近那些蓝色的毒烟!”

    他话音未落,第二波火焰弹已经飞临阵地上空,那些装满了火油与硫磺混合物的瓦罐落地即炸,飞溅开的火油将火势四下传播,对于城中密集的木制建筑能够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硫磺燃烧时产生的滚滚浓烟足以令最坚强的战士丧失战斗力。这种投石机是根据三百年前由蒙古人南侵时带入中原的西域回回炮仿制而成,使用沉重的铅锭作为杠杆前部配重,有效射程超过三百步。

    由于日本地方火山温泉众多,硫磺储藏量和出产量都极为巨大,通常百斤仅值银二十两,尚不及大陆市价的三分之一。投降的日本将领们带人在大阪近郊半买半抢,很容易就在一天之内搜罗到了好几万斤。有了这许多堆积如小山一般的硫磺,帝国投石机攻势的顺利进行就自然不在话下了。仅仅两次齐射,大阪城中已经腾起好几十处火光,虽然当天海上平静无风使得火势不至于迅速扩大,但反过来讲聚集在城中的毒烟也更加难以消散,极大地增加了救火工作的难度和危险。

    “躲开毒烟!”三好秀次刺痛的两眼早已是一片模糊不能视物,鼻腔和咽喉甚至胸腔中如同烈火焚烧一般难受,他勉力摸索着站稳脚步,用微弱的嘶哑声喊叫起来:“到高处去…到开阔的地方!”

    武士们扶着墙垣东倒西歪地走动着,他们头痛欲吐呼吸困难眼不能见口不能言,不时有人捂着涕泪横流的脸庞一下子栽倒在地,或者在漫无目的的狼奔豕突中一头扑进火海。一些位于城楼高处的人幸运地躲过了毒烟与火焰的侵袭,却暴露在了帝国士兵火力所及的空旷处。但见城下军校令旗一招,便有无数密集的弩箭和炮弹激射而至,城头上转瞬间便已看不到半个活物。

    武士们尚且如此狼狈,城中的足轻和乡勇们更是不堪。眼看城中四下火起,军心大为动摇,竟有数千人发一声喊各自四散回家。足轻侍大将村下野树拔刀一连斩杀几人,没想到逃散的人反而越来越多。这样不行!村下野树对自己说,覆巢之下无有完卵,眼下城破之势已成定局,自己再怎么做也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