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第2/2页)
机的时候,这个键已经凹进去了,别的键还都鼓着。工夫不负有心人,连续按个两三天,到了子夜或黎明时分,电话就打进去了。往往这时候,温度都回升了,风也停了,流感改猩红热了。 杨帆经常在三更半夜被楼下的老头通过传呼器叫醒,迷迷糊糊地下了楼,拿起话筒,以为杨树林有什么事儿,杨树林在电话那头说,没事儿,就是问问你干吗呢。 杨帆说,这个时候除了睡觉我还能干吗。 杨树林说了一些让杨帆照顾好自己的话。 杨帆不耐烦地听了一会儿说,以后别在这个时间打电话,你不睡觉啊。 杨树林说,我也想睡觉,可别的时间打不进来。 杨帆说,那就别打,电话费又不报销。 杨树林说,我不是想和你说说话吗。 杨帆说,为了告诉我加件衣服,你就大半夜地打啊。 杨树林说,不仅仅是这事儿。 杨帆说,还有什么事儿。 杨树林说,还想告诉你,晚上睡觉多盖点儿,别冻着。 杨帆说,我在被窝里睡得好好的,你非让我爬起来接你电话,冻不着才怪。说完打了一个喷嚏。 杨树林说,那你赶紧回去接着睡吧。 杨帆说,下回没事儿别打了啊。挂了电话。 杨帆半夜被电话叫醒的时候,并不是每次都不乐意,因为有时候陈燕会在这时候打来电话。陈燕考入北京的另一所大学,两人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了进展,已逾越两人当初在电影院做的那些事情的阶段。 接陈燕电话的时候,杨帆精神抖擞,困意全无,两人能聊到该上课了。上高中的时候,因为杨树林在,每次两人打电话都不能尽兴,现在可以敞开打了,但每通话一次,都少吃好几顿小炒。 每到周末,杨帆便找各种理由不回家,要么班里秋游,要么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或者开运动会。有时候是真有活动,有时候是因为去陈燕学校找陈燕,或者陈燕来学校找他玩,有时候是什么事儿也没有,就是不愿回家面对杨树林。 到了元旦,杨帆依然没有回家,理由是,快考试了,得复习。杨树林只好一个人在家过元旦,看了会儿晚会,没什么意思,关了电视,屋里一点儿动静没有,感到有点儿寂寞,想了想,拿起电话,给杨帆打,但一直占线。又给沈老师打,她在家,两人说了会儿话。 两人关系暴露后,杨树林曾问过杨帆,说我一个人生活多年了,你也知道我和沈老师是怎么回事儿,现在你也上大学了,我俩想在一起生活,你同意的话,我就把她户口迁过来了。 杨帆说,你的事儿,别问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 杨树林把杨帆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沈老师,沈老师琢磨了琢磨说,如果杨帆乐意的话,就不会这么说了,咱俩的事儿还是等等再说吧。杨树林和沈老师便依旧生活在各自的家中,隔三差五见次面。 元旦放了三天假。第二天,杨树林决定去学校看看杨帆,炖了一锅牛rou,盛在小盆里,骑着自行车,带上地图,向杨帆学校蹬去——该学校坐落在城乡结合处,不好找,路都是近几年修的,之前杨树林只坐车来过一次,骑车不知道怎么走。 到了宿舍楼下,杨树林让传达室的老头喊杨帆下来。杨帆以为是陈燕,女生浪漫,爱搞突然袭击,下来看见的却是杨树林。 杨帆说,你怎么来了。 杨树林说,来看看你,挺长时间没回家了。 杨帆说,我又不是幼儿园小孩,几天不回家还需要看。 杨树林说,这不是过年吗,怕你孤独。 杨帆说,我不孤独,一宿舍同学呢。 杨树林心里说,那你就没想想我孤不孤独。嘴上却说,那就好,那我就放心了。然后把套着塑料袋的一盆牛rou交给杨帆。 杨帆说,这是什么。 杨树林说,给你炖的牛rou。 杨帆说,学校什么都有卖的。 杨树林说,还是自己家炖的香。 杨帆还真不这么认为,但没有说。 杨树林说,什么时候回家。 杨帆说,考完试吧。 杨树林说,宿舍暖气暖和吗。 杨帆说,还行。 杨树林说,有要洗的衣服吗。 杨帆说,水房有洗衣机,我都洗了。 杨树林说,学校的东西还挺全。 杨帆说,还有事儿吗。 杨树林说,没了。 杨帆说,那没事儿我上去了。 杨树林说,上去吧,抓紧复习。 杨帆听了有点儿难受,他不回家的理由是复习,而刚才下来之前正和同学打拖拉机。 杨帆端着搪瓷盆,上了楼,在二楼的窗口看了一眼杨树林,正蹁(pian四声)腿上车,蹬了几下,消失在学校的林荫道里。 杨树林骑了一个半小时骑到家。在胡同口买了一个烤白薯,半张大饼,三两猪头rou,杨帆不在家,他懒得开火。 到了夏天,杨树林所在的胡同拆了,搬楼房了。杨树林得到的是一套六十平米的两居室,大的那间卧室给了杨帆,采光好,杨帆得看书。 家是搬家公司帮着搬的,杨树林和杨帆指挥调度。那天突然下起太阳雨,当时东西正堆在楼下,为了不把电脑淋着,杨帆也动起手来。杨树林被杨帆的行为感染,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了,同时为了表现自己并不老——之前搬家工人对杨树林说,老师傅您歇着,我们来——杨树林撸胳膊挽袖子,猫下腰,抬起一箱子书就要往楼上搬,只听身上嘎巴一声,杨树林哎哟一声,又放下箱子。工人问,怎么了老师傅。 杨树林说,腰闪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