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_四战火在北方燃烧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战火在北方燃烧 (第2/3页)

年有余,国家的用人和行政,总算没有大的过失,我很欢慰。不过,做好事千日不足,做坏事一日有余。皇儿要永远保持现在的态度,不要突然改变,把以前的好名声、好政绩一股脑儿抛弃了。”

    “这个儿臣知道。”赵恒跪在床前,恭恭敬敬地回答。

    “国家的根本就是庶民,所以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皇儿施政,就要以民生为本,发一项政令,建一项事业,要求有利于民、有益于民,最低限度,也要不损民、不扰民。”

    “儿臣知道!”赵恒依然恭恭敬敬地回答。

    “至于用人方面,皇儿一定要亲贤良,远jianian佞。如果任用小人,他们便会一手遮天,蒙蔽于上,诛求于下,搞得民不聊生,皇帝还认为是天下大治,等到发觉就来不及了。历朝历代之所以亡国,大多数是这个缘故。皇儿本贤明,其他的事,我也就不多嘱咐了。”说罢,猛烈地咳了起来。

    赵恒恭顺地说:“儿臣一定会谨记母后的懿旨。”

    李太后不胜喜悦,吩咐赵恒、郭皇后和宫人太监们都起来。

    赵恒、郭皇后侍候李太后服了药,安睡后,才退出慈寿宫。旬日过后,太后的病情突然加重,虽经太医诊治,仍无力回天,竟然崩逝。

    皇太后的后事办完之后,尊諡明德。

    皇太后去世不久,宰相李沆病逝。

    李沆字太初,洺州人,太宗皇帝称他风度端凝,不愧正士,提拔他为参知政事。

    赵恒即位之初,李沆为右相,他每天将全国各地的水、旱、盗贼等事情奏明赵恒,参知政事王旦以为这些细事不必麻烦圣上,李沆却说,皇上还是个少年,应当使他知道一些民间疾苦,不然的话,怎么能治理好国政?

    赵恒很敬重李沆,常向他请教一些治国之道,有一次他问李沆,治国之道,什么是第一要务。

    “用人!”李沆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用浮薄、好大喜功、阿谀奉承的jianian佞小人。”

    赵恒问朝中哪些人是这样的人。

    这句话问得太厉害,不回答吧,那就是隐瞒皇上,犯了欺君之罪;回答吧,相当于是告御状。

    李沆似乎没有这么多的顾虑,直截了当地说:“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等,就是这样的人。”

    赵恒记住了李沆这句话,一直到死,他都没有重用这几个人。

    李沆的住宅很窄小,门前连个出场也没有,而他办公的地方,门前的场子大得可以跑马。有人在他面前说起这件事。

    李沆回答说:“住宅能容身即可,无碍大局,办公的地方,要处理国事,不能太拥挤。”

    李沆喜读《论语》,赵恒也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赵恒问李沆读《论语》有什么心得,李沆回答说:“臣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两句,还没有做好。圣人之言,要终生诵读啊!”“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李沆的话,对赵恒的影响很大。因此,赵恒在做皇帝的初期能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李沆是有一定的功劳的。

    李沆称得上良相。

    李沆去世后,赵恒非常痛惜,亲自到他的灵前吊奠,痛哭失声地对左右说:“李沆忠良淳厚,始终如一,谁知天不假年啊!”赵恒下诏,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予谥文靖,算是对良相的奖赏。

    3、寇准为相

    李沆走了,宰相的位子不能空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适时登台,他就是寇准。

    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十九岁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太宗朝,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愤然而起,欲离去,寇准竟不顾君臣礼仪,扯住太宗的衣服不让走,当着群臣之面,搞得非常尴尬。也许正是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重大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襄王元侃为太子,又打消了对太宗的疑虑。所以说起来,赵恒能顺利地登上皇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

    赵恒这次任命的宰相有两人,一个是毕士安,一个就是寇准。

    毕士安此前拜为参知政事,升职了,照例要入朝谢恩,当他入朝谢恩的时候,赵恒微笑着说:“别忙着谢恩啊!真正谢的时候未到咧!过段时间后,朕还要提拔你做宰相呢!”

    毕士安听了心里当然高兴,但表面上不敢表露出来,只是一个劲地谢恩。

    赵恒接着问道:“你做宰相时,谁可以与你一同为相?”

    毕士安奏答道:“寇准,寇准兼资忠义,能断大事,臣实不及他。”

    赵恒说道:“朕听得一些议论,说寇准这个人好刚使气,恐怕不好任用吧?”

    毕士安又奏答道:“人们的议论是靠不住的。寇准是个忘身殉国、秉道嫉邪的人,所以平常一班人便不喜欢他。现在,内地的人民虽然蒙圣德涵养,成为顺民,但是北方的胡虏还是不曾服王化,屡屡侵扰边境。像寇准这样的人,正该任用!”

    赵恒点点头,表示同意毕士安的意见。于是下诏,寇准与毕士安同时提拔为宰相。

    4、和、战之争

    随着天气的转凉,北方也是草肥马壮,正是用兵的好时机,契丹主耶律隆绪与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率三十万兵马,南下攻打大宋。

    外敌入侵,北方的战火又在熊熊燃烧,边廷的告急文书再次如雪片般飞往京师。

    契丹人大举来犯,大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

    赵恒召开御前紧急会议,讨论御敌之策,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寇准主张宣战,毕士安赞成议和,参政以下王钦若等人,有的主守,有的言和,众说不一,会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赵恒也是犹豫不决。

    是战是和,后方还在举棋不定,而前方的战火已熊熊燃烧,契丹兵攻威虏、顺安军,都被宋军击退,转攻北平寨、保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赵恒听到前方捷报频传,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定州军传来捷报,王超在唐河击退虏兵;岢岚军传来捷报,高继勋力战却敌;瀛洲传来捷报,李延渥接仗获胜。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有一个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寇准,他认为,契丹兵东侵西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不是真败,而是在搞武装侦察,恐吓宋廷。他建议朝廷迅速训练军队,命将领扼守要塞,与契丹决一雌雄。

    赵恒口里虽然答应了,心中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