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中华大帝国烟四成功 (第3/3页)
感的遐想之中,使它几乎变成了一部电影;而这部电影充满了如此巨量的历史意蕴,可以认为它本身就可以映证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关系史。 在这张图片 尔典低着头。以一种奇怪地前倾屈膝姿式“站”在 台阶上,两名助手紧紧地搀住他。很显然,严重前倾的重心使他根本不可能继续保持平衡,如果不是身后如影随行的助手及时拉住她,她将向世人呈现出一系列剧烈地 做一个虔诚教徒的“五体投地”礼,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前空翻或者侧。 翻,最后,他将血淋淋地躺在人民大会堂庞大的台阶阵列之下,从而结束这一事实上幸而没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朱尔典走出外交部之前,他刚刚结束与赵刚关于中国的前途问题的会谈。这次会议据说为中英地位谈判定了基调,这就是:中国必将崛起,所有阻拦这一行动地人或国家必然被历史的车轮辗碎。 上面这段充满赵刚风格的可怕陈述,并不能说明朱尔典失足的原 因。要知道,他这辈子爬过的台阶比我等凡人走过的街道都多;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从高高的外交部走下来,如果不是由于丢魂落魄,那么他就会非常注意自己的每一步,使得每一步都显得充满信心、富于风 度,从而充分展现一个世界大国的不凡气魄。 但事实却是:他竟然失足了,竟然在全世界的面前那么狼狈地跌倒了。这一爆炸性的事件,使得政治嗅觉极度灵敏人士马上意识到:在几分钟前结束的会谈中,一定发生了什么足以令他心神迷乱的事情;他的脑袋充满了那么多奇异的念头,以至于无法腾出那么一小点注意力,去照看自己脚下的路。 随后传出了那个著名的标准答案:把朱尔典绊倒在地的,是赵刚在会谈中似若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在《禁烟条件》签订当日,外交部照会英使,称度支部已拟定“土葯每百斤征税银二百三十两,为与印烟加征新税按值比例相同之税,并与印烟新税同时起征”[76]。。英使也当即回复外交部,声明:“所有该条件签押后,在各口岸或出关栈或在各口岸暂贴印花之印葯,全应按照新定每百斤箱完纳税厘并征三百五十两。”这样,《禁烟条件》签订之日起,即开始征收新加增的洋土葯税。 2 分省禁运洋葯。 禁烟条件》第3条规定:“无论何省土葯已经绝种,他省土葯亦禁运入,显有确据,则印葯亦不准进入该省。” 9年7 18,外交部照会朱尔典,要求禁运印葯进入奉天、吉林、黑龙 江、山东和山西。 朱尔典则表示,只有中方已实施《禁烟条件》第7条并撤消所有各省限制后才满足其要求。4 25,北中国政府颁布谕令,要求“不得限 制商人大宗贸易,所有广东等省,于续订条件以前,所施行各项限制,及征收各捐,已令立即停止,若再另立名目,徒事苛扰,即与增加税厘之原议不符,且于按省禁运之办法有碍。此次禁烟之举,深得友邦赞 成,各该省地方官,必应按照条件,切实奉行,以期次第禁绝,克竟前功。” 据此,外交部又要求朱尔典答应在江苏和浙江生效即考虑这一要 求。8月7日,外交部照会朱尔典,称两广总督已令放弃戒烟葯计划,这样,对于洋葯进入奉天等省的要求就再次提出。4 28,英国驻广州 总领事致电朱尔典,称接到两广总督公文,内中援引 4 25日的谕旨全文,并宣称一定会谨遵谕旨。 鉴于此,朱尔典 4 29日回复外交部,称根据《禁烟条件》第3 条,中国如拿出证据证明中方已有效禁绝这8的鸦片种植,并有效禁止土葯进入这8,他将同意外交部的要求。5月2外交部上《外交部奏 分省禁运印度洋葯先择成效最着数省与英使商定办理折》,奏陈要求分省禁运情形。 5 5日,外交部照会朱尔典,重提禁运洋葯进入奉天等 并称禁运应从8 11日开始。这一照会附有一份备忘录与谕令。这份备忘录提供了吉林等8已禁绝鸦片种植与禁运土葯的证据,谕令则是对备忘录所言给予了肯定与保障。 此外,朱尔典深知由于近来禁烟措施严厉,东三省土葯已彻底禁 绝,而由谢立山的报告可知山西、四川的罂粟种植确已有效根除。基于此,朱尔典同意了中方的要求。这样,奉天、黑龙江、吉林、山西等八省于1897年5 11日正式禁运洋葯进入。 迹,实际上在三年后赵刚统一全国时,中国终于彻底的摆脱了大烟的侵害。 在这次中英交涉中,中方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谈判,最终完全禁止鸦片进口。因为北中国政府自己规定的禁绝洋土葯的日期是三年,所以此次谈判自始就没奢望取得马上完全禁止鸦片进口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中国政府在此次中英禁烟交涉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在以后的中国外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次交涉的第一部分比较顺利,第二部分却曲折多变。诚然,处于弱者地位的中方不断抗争,但迫于国际禁烟大势的压力,英方也做出了极大的妥协。反映了中国在外交上前进的脚步。此次交涉中,中方外交人员能够据理力争,敢于提出自己意见,并始终强硬的坚持立场,可谓实在不易。 条约达成之日,北方大地已是春暖花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 象。此时不论是南北中国,都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生产的措施,几百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中华大地开始换发出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开始了新的征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