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山雨一指观音来 (第1/6页)
第十八章 山雨欲来 袁之庆的归来着实让丽珠吃了一惊,因为那天吴腊说袁之庆三天内会回来,她根本不相信,第一:她认为那是吴腊在敷衍她,第二:她觉得吴腊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现在看来,陈娇说吴腊在收审所里有朋友,是真的了。 袁之庆回来后,周凤心里甭提多塌实了。简陋的小屋有了生气,也就是在那个月,周凤辅导的学生参加县里的比赛得了奖,学校表扬、家长感激、社会称赞,周凤又重新生出了生活的希望。她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批学生教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这天,陈娇到丽珠家玩。 陈娇:“丽珠姐,那天可真把我给吓死了!周凤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没脸再见袁之庆了。吴茗也会把我给骂死的。” 丽珠:“那那天批斗会的事也是你告诉周凤的吗?” 陈娇:“嗯。”丽珠:“其实,我也知道,可是我不敢告诉周凤,我怕她顶不住。想不到,你晚上又把那件事告诉了她。” 陈娇:“我也料不到周凤会那样的。” 丽珠:“唉,你是不知道她心里的苦啊!”陈娇:“以后我再也不敢了。” 丽珠:“但愿不要再有这样的事生。” 陈娇:“那当然。不过我听吴茗他们说了。这件事确实蹊跷。第一。一起抽到普查队地人都被抓了。怎么林新没被抓?第二。要真是美蒋特务。能这么不了了之吗?” 丽珠:“就是。别是林新诬告地吧?” 陈娇:“有人这样猜想呢!不过。这个话谁也不敢乱说。” 丽珠:“也是。” 周凤改完作业回家。天已黑了。可是。袁之庆还没有回来。周凤就升了火开始煮饭。饭刚熟袁之庆回来了。 周凤:“今天咋回来这么迟啊?” 袁之庆:“今天,我们大队有几个社员和后岭大队的几个社员为争柴的事打起来了,我和大队长一起去解决这个事了。” 周凤:“解决了?” 袁之庆:“算是解决了吧。” 周凤:“什么叫‘算是解决了’?” 袁之庆:“人算是都叫下来了,可是彼此好像还不怎么服气。” 周凤:“我听说这里的人经常为争山而械斗,可凶了,有些人家都结下死冤了。” 袁之庆:“我也听说了,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周凤:“对,而且只要有两家打起来,两地就都会卷进去的,地方上的宗族势力也会出来干涉,可复杂了。” 袁之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周凤:“你可要当心啊,你在这里没有至亲,出了事,可没有人帮你!你最好少管闲事,能不去还是别去吧。” 袁之庆:“正因为没有至亲,所以大家才会认为我办事不存私心,尤其是后岭大队的一些人还是听我劝告的。今天,有几个人就是听了我的话,才回去的。” 周凤:“反正,你自己知道,已经吃过苦头了,也应该知道‘吃一暂,长一智’了。” 袁之庆:“那是,是应该当心。但是总不能‘一遭被蛇咬’就‘三年见绳怕’吧。有些道理还是靠要我们宣传的,只要我们不存私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大部分人还是通情达理的,有些人认为农民穷凶极恶,蛮不讲理,其实不然,我倒觉得农民是最淳朴的,他们不藏jianian、不势利、是非最分明了,你能说没有至亲就没有人关心吗?” 周凤知道袁之庆是指他们状元牌楼的一些乡亲为了袁之庆被冤枉的事到公社干涉的事。想到这些乡亲们的情谊,周凤也就无话可说了。 其实周凤也知道,袁之庆是有点迂腐的,他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事,他不藏jianian也不设防,他关心人、帮助人,吃了亏也不长一智,只是一味地信赖别人,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他想表现自己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上进,只是他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与处世方式,他做好事也只是自己感情的一种无意流露,自然天成,毫不矫饰!所以,他对乡亲们的情谊记得特别深,特别真诚。周凤喜欢的就是袁之庆的这种义气和真诚,她不再劝他了。 在江北县的沿江一带,没有大的树林子,山上树也不多,这里的人造房子,都要到山里去买木头,家中劳力充裕的,就举家男劳力一起进山背树,因为,进山背树比买木头要便宜多了,乡下人要钱困难,要劳力有的是。几个男劳力一起进山,多走几趟,背够了造房子用的树,就行了。虽然这里的山上树不多,但是松树还是有的。松树的枝桠可以当柴烧,除此之外,山上还长满了野草,秋天的时候,每户人家都上山割柴草,储存起来,来年一年就靠这些柴草烧火,偶尔也有些人家到镇上买一些山里人担来的木柴,毕竟这是要花钱的,所以,买的人自然不多的。就说溪北乡村后的山上吧,就长满了一种叫稂株的野草,这种草株大,长得高的有的甚至能有一人高,晒干后烧起火来特别旺还会出“哔叭、哔叭”的响声,割柴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割这种柴草。村庄周围的山,都按地界划分开了,各个生产队、大队都有自己的山界,但是,难免有人看见别人界内的草长得好而去割一点来的,如若没人看见也就算了,也有通融一点的人不去计较的。可是要碰到顶真一点的人,就有可能生争吵,继而引争斗的事也不在少数。所以,袁之庆说:“特别是那些柴草特别茂盛、彼此交界的山冈上,经常会有人为争山而打起来。” 秋天是割草的季节,乡间小路上,上山割草的人结队成群,他们清一色打扮:一顶箬笠,一身布杉,腰间缠一条布腰带,腰间靠**的腰带上挂一个饭包或一袋番薯枣,江北一带的农村,因是丘陵地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