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_第五节祭舜又祭禹帝国新政的大道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节祭舜又祭禹帝国新政的大道宣 (第4/4页)

一拳砸向树身,大树簌簌落叶。

    老人大惊,一掌捂住少年大嘴:“灭族!不许疯言!”

    少年扒开老人,低声恨气道:“项羽不报血海深仇,誓不为人!”“报仇?如何报仇?”“杀光秦人!烧光咸阳!”

    “还是先练好剑术再说。”老人冷冷一笑。

    “不!项羽要练万人敌!剑,一人敌罢了。”

    “好,有志气!”老人奋然低声“叔父教你兵书战策,长枪大戟!”

    四月初,皇帝行营抵达会稽山。

    在当时的南方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性的名山。这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却没有人知道。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性,还是大禹的种种遗迹。首先,会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由此更名为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后世《水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之陵庙;杼的后裔繁衍至东周,便成了当时的越人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便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后裔。

    嬴政皇帝登临会稽山,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

    在五帝之中,禹是最具事功精神的一个。五帝之中,后人唯冠禹帝以“大”字,绝非虚妄之颂,实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也。治水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国家,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侯…凡此等等,一言以蔽之,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自大禹始也。可以说,在嬴政大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之中国,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唯其如此,嬴政皇帝对禹帝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也绝非望祀舜帝那般更多地具有宣教意味。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皇帝执意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如此高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高山,此时业已赢弱的嬴政皇帝要执意攀登,全在于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

    放眼华夏,北方已经安定,长城已经即将竣工,大体可安也。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王翦蒙武又不期而逝,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得力,实在堪忧。更有一虑者,天下贵族欲图复辟,纷纷逃亡荒僻山川,江东闽越已成复辟势力啸聚之地,安知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果然如此,南海大局还会安定么?遥望南海,嬴政皇帝耳畔蓦然响起了熟悉的秦风,那暮色之中从椰林河谷飘出的秦风,曾经深深地震撼了嬴政;若非如此,他能否慨然派出包括了几万女子在内的三十万民众下南海,当真是亦未可知也。遥遥凝望,嬴政皇帝不禁低声哼唱起那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秦风,一首歌没有哼完,嬴政皇帝已经是老泪纵横了…那一日暮色,嬴政皇帝是被护卫士兵们轮流抬下山的。

    夜里,嬴政皇帝在灯下再度仔细读了李斯写的宣教文,下了刻石诏令。

    这篇祭文被后人称为《会稽刻石》,其文辞曰:

    会稽山刻石文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yin佚,男女挈诚。夫为寄獗,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成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凤,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挈,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文、字皆出李斯之手的刻石文,实则是与嬴政皇帝祭祀大禹的意涵相连。也就是说,皇帝祭祀大禹,祭文自然要陈述大禹的超迈古今的功业;而面对大禹这样一个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秦政及秦始皇帝的大功业自然也要向大禹提及。实际上,会稽山刻石文是伟大的嬴政皇帝与伟大的禹帝之间的一场政治对话;同时,也是帝国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地宣示新政宗旨。

    这篇刻石文最值得注意者,是第一次全面回顾了六国的失政暴虐:“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这既是对山东民众的昭示,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六国乃自取灭亡,非秦无道也!紧接着,相对全面地回顾陈述了秦政的德风化俗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应该说,这篇刻石文与云梦泽望祀舜帝的宣教主旨,与祭祀大禹的主旨,都是相呼应的,其总体意向既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明确的一面是:大秦新政的功绩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容抹杀,也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大秦开始遵奉王道圣君了,开始提出德政了,只要天下安定,秦政是会有所补正的——

    注释:

    ①邾,秦县,为衡山郡治所,大体在今湖北黄冈之西北地带。

    ②此处当为始皇帝三十七年,《水经注》误记。

    ③古丹阳有三,此处之丹阳,秦时为县,大约在今安徽当涂的小丹阳镇地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