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章湘军淮军 (第1/3页)
第二百四十章 湘军淮军 翼王石达开石破天惊的一番话令众将领心神俱震敢于否定天王府以前的决策也只有在目前这个特殊的时期也只有翼王石达开与东王杨秀清两人敢做了仅从这一点上便可以充分显示出翼王石达开的权势! 李秀成与陈玉成属天王洪秀全一系并很得洪秀全的器重但他们对东王与翼王的钦佩也是由衷的李秀成最初的成长还是杨秀清提拔的呢!他们曾想如果天朝的将领们能少搞一些勾心斗角多讲一些精诚团结;少争一些个人利益多想一些天朝前途那么何愁天朝大业不成?天京事件后他们曾一度对天朝充满失望对个人的命运充满担忧可喜的是在天朝最危急时刻东王与翼王终没有让他们失望他们抛去前嫌解救天京于危难之中现在天朝又出现了那种精诚团结奋图强的好氛围。 “翼王千岁新的战略思想甚好!我非常赞同!”陈玉成也曾对天朝的总体战略作过深入的思考也曾对先前的战略思路有过怀疑只是他官低位卑说出的话引不起上面足够的重视。 杨秀清没有马上表态“请翼王说具体一点我们选择的突破重点是哪里?重点防御的地方又是哪里?”他对天朝的现状很不满意早对天朝早期的战略布局有改动之意尽管早期战略布局的制定他也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 石达开胸有成竹:“我们重点的突破方向应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因此在我天朝几大势力区域连成一片后我们的战略是向北进攻向南防御!这样便避开了实力强大的西部湘军与南部的人民军!” “可我几大势力区域均被清军绿营、湘军、淮军所分隔有那么好连成一片吗?”李世贤问。 “这个问题本王曾考虑过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放弃一些地方!”石达开语出惊人。 一些将领大惊失色一些将领则频频点头。李世贤再问:“敢问翼王千岁天朝应放弃哪些地区?”这也是许多将领最关心的问题他们纷纷把目光射向石达开。 石达开扫视众人慢慢地却是铿锵有力地吐出几个地名:“放弃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的零星势力区域!” “这怎行?翼王千岁!那些地区可都是我太平军将士用血汗换来的啊!”李世贤大急关键的是他的势力区域也被放弃了。 石达开解释:“放弃这些地区则我太平军可以集中七十多万的部队实施‘打通几大主要势力区域的连接向北扩大天朝版图’的战略。我相信不出三月我天朝将建立一块包括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连在一起的完整的势力区域!” “翼王千岁的方案甚佳!”李秀成越听越兴奋迫不及待赞叹“方案不仅显得有主有次有轻有重而且还可永除都城——天京的被困危机。一个国家的都城总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实在不像话啊!”大家展望着拥有三省连在一块的完整版图的天朝均眉开神往。陈玉成现出年轻人的冲动激动道:“望翼王千岁早日制出行动方案属下甘当开路先锋!”他这是对石达开毫无保留的支持。 杨秀清脸色有点难看下面将领不管是天王系东王系还是翼王系均对石达开全力支持翼王石达开在军中的威信可见一斑。杨秀清的脑袋在飞转暗忖:“虽然把天朝几大势力区域连一整块之后既可统一天朝的军令也可统一天朝的政令表面上看东王府从中受益不小可翼王府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谁都知道谁掌握了军权谁就掌握了命运的主宰!” 下面将领大多持支持态度杨秀清不敢拂违众意部分同意道:“翼王所提方案颇有新意东王府定当鼎力支持不过此事兹体太大牵连太多还需周全考虑!”他也不敢直接反对翼王不然那将又是天朝一场政治斗争的开始。 翼王不急他也没有奢望自己的方案能在第一轮的讨论中便获通过。“确如东王千岁所言实施新的战略方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可以为此先期作一些准备工作!先放弃较远一点的小势力区域如湖南与湖北地区的飞地杨辅清与林绍章将军的部队便可先撤回以拱卫我天京西面之安危!而陈玉成与李秀成将军部则可从天京西面防务中抽出一部可打通我天朝江苏与安徽两势力区域的连接一部可打通我天朝江苏与浙江两势力区域的连接。” 众将纷纷附和就连与此新调动有紧密关联的杨辅清与林绍章都持支持态度杨秀清无奈同意道:“就按翼王所言执行吧!不过此番新的军事调动还需经天王府同意恐天王有余虑难以通过我建议是否设立两个指挥部:一为进攻指挥部;一为防御指挥部;进攻指挥部由翼王府领导防御指挥部由东王府领导。” 杨秀清不愧为高明的政治家他提出这样的方案早在石达开的预料之中也确如东王杨秀清所说只有东王府与翼王府相互分权方能得到天王府的通过天王府不怕权力下放就怕一府独大。 东王府军事会议最后作出决议:东王府负责天朝南面与西面的防御成立防御大帅营东王杨秀清出任大帅统领两个方向的一线作战太平军包括李世贤部、杨辅清部、林绍章部等;翼王府负责天朝北面的进攻与打通内部各大势力区域的连接成立进攻大帅营翼王石达开出任大帅统领所有一线进攻作战部队包括李秀成部、陈玉成部等。 曾国藩与李鸿章自奉朝廷圣旨组建江南事务衙门与江北事务衙门后艰苦血战三月终抑制住太平军的凌厉攻势稳定下了东南战场溃败的局势。但此时他们两人心里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也没敢有一丝一厘的松懈因为他们现在所面临的局势严峻更甚过五月前江南与江北大营被击破时。 在新春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