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逸史_第八章建立中华逸史据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建立中华逸史据地 (第2/3页)

带领第一营第二连会同先期进入十万大山的第一营第一连阻击凭祥清军务必拖延十四天的时间。

    2.近卫团副团长叶先知带领第一营第三连驻守钦州城。

    3.近卫团其余部队教导营钦州预备团进入茅岭设置伏击圈。

    东兴军带队的是一个叫游恒之清军游击他很是自负认为人民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是刚从田里爬上来的泥腿子哪里是他的对手?加上立功心切所以进军神。

    茅岭其实不能称之为岭只是几个小山丘。大摇大摆的清军连前哨探子都没有派出就进入了一个水田盆地。突然四处枪声大作清军倒下一大片。吓呆了的清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看见满山遍野的敌人从山丘上冲下来。游恒之急忙组织人断后还击其它的人往一个方向冲准备突出重围。连接不断的枪声使突围的清军大片大片的倒下反倒是断后的清军还没有被打垮。等到后路合围的人民军教导营跟上来后清军最后一丝的抵抗也没有了。

    是役打死清军四百打伤三百俘虏三百。缴获火枪四百支刀箭无数火炮两门。人民军死四十人伤一百一十一人。林逸吩咐留下钦州预备团两个连打扫战场看押俘虏外其它部队风雨兼程赶往钦州北面的小董镇。

    朱达送来的情报有了变化南宁方面的清军有一支大约二千人的部队乘船而下已进至大塘镇另一支走6路的清军还远在那陈镇其两军相隔五十华里。林逸率领部队到达小董镇时情报探之在大塘镇的清军并没有急于南下可能是在等那陈的清军会合。

    原来统领水路清军的是一个名赤哈姆满清八旗子弟他胆小怕事只会吃喝玩乐。他心里想:“我不会打胜仗但我也不打败仗人多总比人少好吧!”所以他一直呆在原地等后续部队的到来。本来南宁清军指挥叫他带领部分清军乘船快南下就是想出其不意地打人民军一个措手不及的可可爱的赤哈姆却因为贪生怕死把这好不容易抢来的时间地给浪费了。但他的这种违抗军令之错反给人民军增加了大麻烦。

    “不能等清军会合不说要歼灭大塘镇清军至少要击溃它。”林逸决定。

    公元1851年3月29日林逸所部四面包围了大塘镇。临快进攻时林逸想了想又把大塘镇北面的部队调开围三放一避免清军死抗到底增加伤亡。战斗未时打响刚听到枪声赤哈姆就害怕得屁滚尿流的。人民军还没有冲锋赤哈姆就命令清军向北逃了这正好中了林逸的圈套北面有教导营和近卫团第三营埋伏在离大塘镇五里的陈家村里。北逃的清军进入人民军设在陈家村的埋伏圈激烈的枪声吓得清军四处逃窜除赤哈姆在亲兵死命保护下带领一百人逃脱外其余的死的死俘的俘。战斗轻松结束。

    那陈的三千清军准备去与先头的部队会合走到去大塘镇的半路时遇到逃回来的赤哈姆一部的残兵败将很是惊讶。听完赤哈姆介绍的情况清军指挥决定就地驻营防御。其实如果不是赤哈姆胆小怕事只要能多抵抗两个时辰的话战情如何展还很难说呢!

    这次南宁清军领军的是一个汉人镇标—胡野林他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胡野林并没有责怪赤哈姆什么因为赤哈姆毕竟是满清贵族上头关系硬实随意处置搞不好反受其害。他好好宽慰赤哈姆一番便命他下去了。

    申时近黄昏林逸所部与胡野林部相遇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爆了。林逸命令部队集聚组成阵列以连为单位分成十几个方块教导营为预备队。清军也整序好阵列随着急促的战鼓声他们向人民军起第一次冲锋。

    成散兵队形冲锋的清军飞奔而来人民军有条不紊地进行射击前排射完退后装弹后面预备的接着射击。射击的战士最前一排的人蹲着中前一排的弯着腰最后一排的直立着这样可以保证射出子弹的密集度。见冲锋的清兵一茬一茬地倒下人民军士兵们尝到平常阵列训练的好处了。他们忙而不乱倒下一人填补一人始终保持着完整的阵形。

    这次清军冲锋损伤五百多人被迫退了下去。胡野林见人民军火力猛烈知道再这样冲下去不行下令停止冲锋命令火炮营开炮。炮弹顿时在人民军阵地中炸开了花死伤无数。林逸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忽略了清军的炮兵马上命令部队后撤。此时林逸深刻体会到炮兵的重要性心里暗暗决定这次战役后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组建一支炮兵部队。

    见人民军开始溃散清军乘机又挥舞着大刀长矛起第二次冲锋。人民军撤退的部队有点散乱“如果这时被清军接近近战那伤亡会很惨重后果不堪设想啊!”林逸暗暗着急他焦急地组织人民军教导营阻后自己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一边阻敌一边后退。退入一片小树林时林中传来人民军故意弄出来的巨大响声清军疑惑停止了追击。

    天渐黑落下来双方息兵驻营人民军退回陈家村。正戌时林逸吃过晚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夜偷袭敌营而且现在就出。他的想法是一般袭营大多安排在半夜子时但那时想必清军定有所防范当然现在也会有所防范但可以肯定地说比子时松懈得多又逢人民军刚刚败退清军料想人民军不会这么快又返回来。人民军就是要抓住清军的这种心里大违常规偷袭清营。

    林逸马上下命:“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