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游记选_宋朝峨眉山行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宋朝峨眉山行记 (第2/2页)

复来。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人亦谓之“小现”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灯出岩下,遍满弥望,以千百计。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复登岩眺望,岩后岷山万重,稍北则瓦屋山,在雅州。稍南则大瓦屋,近南诏,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小瓦屋亦有光相,谓之“辟支佛现”此众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凡数十百峰,初日照之,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曙光中,此雪自古至今,未尝消也。山绵延入天竺诸番,相去不知几千里,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瑰奇胜绝之观,直冠平生矣。复诣岩殿致祷,俄氛雾四起,混然一白,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倾注,俄氛雾四起,混然一色,僧云:“银色世界也。”有顷,大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旁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彩,峰峦草木皆鲜妍绚傅,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人谓之“清现”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其不依云,则谓之“清现”极难得。食顷,光渐移过山而西。左顾雷洞祠,复出光,如前而差小。须臾亦飞行过山外,至平野间转徙,得与岩正相直,色状俱变,遂为金桥,大略如吴江垂虹,而两旁各有紫云捧之。凡自午至未云物净,谓之“收岩”独金桥现至酉后始没…。 丁酉,下山。始登山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险而不危。下山时虽复以绳缒舆后,梯斗下舆夫难著脚,既险且危。下山渐觉暑气,以次减云绵衲。午至白水寺,则纟希纟谷如故。闻昨暮寺中雷雨,峰顶夕阳快晴,元不知也。…食后同游黑水,过虎溪桥,奔流激湍,大略似双溪而小不及。始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旁,因遂跨之,乱流而济,故以名溪。白黑二水,皆以石色得名。黑水前对月峰,栋宇清洁。宿寺中东阁。 秋七月戊戌朔,离黑水,复过白水寺,前渡双溪桥,入牛心寺。雨后断路,白云峡浅处以入寺,飞涛溅沫,襟裾皆濡。境过清,毛发尽竦。寺对青莲峰,有白云青莲二阁最佳。牛心本孙思邈隐居,相传时出诸山寺中,人数见之。小说亦载招僧诵经,施与金钱,正此山故事。有孙仙炼丹灶在峰顶。又淘朱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灶旁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灶,灶旁唐画罗汉一板,笔迹超妙,眉目此下,蜀画胡僧,惟卢楞伽之笔为第一,今见此板,乃知楞伽源流所自。余十五板亡之矣。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业姓王氏,濯州人,隶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与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登峨眉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已而为寺。业年八十四而终。出牛心,复过中峰之前,入新峨眉观。自观前山开新路极峻斗下,冒雨以游龙门。竭蹶数里,欻至一处,涧溪自两山石门中涌出,是为龙门峡。以一叶舟棹入石门,两岸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入峡十余丈,有两瀑布各出一岩顶,相对飞下。嵌根有盘石承之,激为飞雨,溅洙满峡,舟过其前,衣皆沾洒透湿。又数丈,半岩有圆龛,去水可二丈,以木梯升之,即龙洞也。峡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舟行数十步,石壁益峻,水益湍,急回棹。舟人云:“前去更奇!”以雨大作,加飞瀑沾濡,暑肌起栗,骨惊神悚,凛乎其不可以久留也。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绝。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然其路险绝,乱石当道,将至峡,必舍舆蹑草履,经营倾步于槎牙兀嵲中,方至峡口。盖大峨峰顶,天下绝观,蜀认固自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山间,游峨眉者亦罕能到,非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惮疾病者,不能至焉。复寻大路出山,初夜始至县中。 巳亥,发峨眉,晚至嘉州。 题记:本文节选自《吴船录》。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逐日详细记述了入山探胜的经过。对宝现溪的源流委曲、水色石质以传说故事,娓娓而谈,如山涧清泉,清澈潺湲;对白水寺的御赐宝藏,写来如数家珍;雷洞坪的神龙之说经作者渲染,似煞有介事;峨眉奇观的各种“佛现”现象,作者虽不能用科学原理予以阐述,却用生花妙笔,将它隐显变幻的万千景象,犹如万花筒似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对于千丈碧岩、双瀑对泻、峡湍急的龙门峡,作者以庐山、三峡作比,推为天下峡泉第一。总之,作者对峨眉山的水文地貌、气候植被、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一一详细介绍摹写,给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