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登临北岳 (第3/5页)
五台山脉隘口,风尘仆仆,不一日来到恒山山麓。 举目看时层峦叠嶂,烟笼雾罩,怪石峥嵘,山峰巍峨,好一座五岳名山。 渐行,山路岖崎,更行,险峰峻拔,苑兰公主坐下的雪龙驹奔驰如飞,如夷平地,但尹靖与圣手公羊的坐骑,就显得后劲不足,只好弃马徒步而行,展开轻功提纵术,在山崖峭壁间攀沿而上。 看看日影西斜,已过“千石岩”来到“落星崖”顶。 眼下一道山谷,半里宽敞,十数丈深,遥见对面山峰,火烧山似的,红光映照半边天,有一条瀑布直泻崖脚。 水气迷茫上升,幻成一片紫色烟瘴红紫相间,远看之下,那瀑布五光七彩,落英缤纷,好似银河下坠,绚烂如锦,蔚成奇景。 三人伫足观赏一阵,圣手公羊道:“对面山顶红光如火处,就是‘太玄泉’水被夕阳映照所成,泉水所带‘卷心鹤冠兰’冲到崖下年深月久,变成紫色瘴气,普通桃花瘴,百年红色,千年呈紫色,恒山天冻地寒,一般毒瘴难呈气候,这紫色瘴气其毒可知。” 尹靖道:“我听说一位佛门高僧提起,这紫色瘴气不过十数年的岁月。” 圣手公羊道:“卷心鹤冠兰天下奇毒,崖上虽有树木,谷底寸草不生…” 话犹未了,忽听一声春雷乍绽似的虎啸,从谷底传出,嗡嗡好一阵响。 圣手公羊眉头一皱,道:“谷底高手云集,莫非有什么大变?” 尹靖长啸一声,声如九天龙吟悠悠不绝于耳。 啸声甫落,突然涌身向深谷中跃下。 圣手公羊只觉得眼前蓝影晃动,苑兰公主已消失不见,走近崖缘低头看时,二点人影如殒星,向崖下直落,谷底怪石如笋,峥嵘可怖,他哪里敢跳下去,急忙踢蹬上马,绕道驰下崖脚。 尹靖身形扑落,崖下黑压压的一团人群,个个翘首企足而望。 看看离地面还有一丈深,尹靖突然发掌猛劈,一声震天价巨响,沙飞石走,劲风怒卷,借着反震之力,身体又升越数尺。 为一升一落,冲力顿减,人已轻轻地飘落实地。 耳听衣袂飘风之声,苑兰公主已轻悄悄地伫立在他身边。 尹靖举目四掠,只见山谷里僧道儒俗,男女老少,高高低低,坐满山野。 北面峭壁石坪上,盘膝坐下一个道人,星冠羽衣,乌须飘拂,背插一支三色万教旌,那旗一面画着众阳之宗,一面绘着太阴之象。 此人正是当今万教盟主,武当真武子,闭目调息而坐,脸上蒙着一层紫气。 紧接在他左旁,是一秃头光顶,眼眉低垂的老人,背插一支黄色万教旌,正是功盖当世的雪山硕老“千手菩提”杜翰平。 其余五位护法环列两旁,日,月真人脸上也都蒙着一层紫气。 东方有一群人,品流甚杂,个个仪表非凡,老老少少,如枭集乌合,甚是扎眼。 他们是昆仑千愚诸葛生,天震教主天外神叟黄宫,峒崆恨天矮叟龚金奇,柳家堡主仙人掌柳梦龙,金牛谷主宋文屏,浮月山庄二庄主,南天一剑摩云庭,飞龙剑客朱明翁,及铁扇书生俞君杰等人。 这些人个个面带惊容,也蒙着一层紫色气体,只有浓淡明暗之别。 西面四人一字排开,盘膝坐在一起,尹靖认得他们是通臂神乞范磊,九宫堡主擎天玉笔苏镇天,翻天手吕重阳,及金笔书生苏慧中,他们眉清眸正,脸上并没有紫青乌气。 在较远处,停着两辆马车,车前车后是些面目清秀的女子,那马车一蓝一白,锦绫丝帐,画屏雕辕,金缰银勒,名贵无比。 这四伙人各距六七丈远,成半圆形状,面向对面太玄泉冲下的瀑布,在紫色毒瘴迷漫不到的地方。 瀑布泻到崖下,宛如万马奔腾“轰隆轰隆”响个不停。 水瀑面积不大,约十丈方圆,四周并无沟渠相通,波涛汹涌,水珠飞溅,瀑水是从地道排泄出去,水气呈紫色,向四周蒸发。 离瀑水不远的地方,坐着一玄衣俊美书生,左臂污血凝固,用丝带包扎,似是受了剑伤。 他虽离群独坐,身边却有一红衣娇媚的女子侍侯,情状至为亲密。 忽听一声暴喝,转目看时,只见场中沙飞石走,北派使鞭一代宗师虬龙堡“神鞭”吕重元,与南派名剑手浮月庄主“凌云剑客”摩云生,正展开一场狠斗,鞭如神龙,剑气横空,恶猛绝伦。 场中除两人拼斗外,左右各站立一人,右边是峨嵋慧果老人,左边是邛崃玉印大师。 依万教戒律,武林中人比斗之时,应各请一人见证,这场比斗在庭主护法面前展开,这二人当是见证无疑。 崖下众人本全神在注视这场比斗,忽听长空传来一阵啸声,齐齐仰首企望,只见半空中衣袂飘飘,如天仙般地降下二人,俱皆惊诧莫名,及至看清尹靖与苑兰公主,更为震骇。 东夷之人齐声欢呼,奔过去迎接主人。 苑兰公主回到“蓝绫香车”旁,劈面第一句话,便问:“二公主呢?” 梁姑道:“二公主进洞中去取‘玄天图’已经五日夜了,未见影踪。” 苑兰公主见了们脸上都蒙着一层紫气,显然是中了“卷心鹤冠兰”的毒气,又问道: “你们见过二公主没有?” 梁姑听她这一问,甚觉奇怪道:“见过啊。” 苑兰公主道:“有没有什么异样?” 东夷众人闻言齐都一楞,梁姑见公主笑色有异,心里害怕,唯恐说错了话,嚅嚅不敢作答。 刘老妈是苑兰公主的保姆,纵然有了差错,也不会深责,遂挺身说道:“大公主此言不知有何见教?” 苑兰公主冷冷道:“我是说面上是不是很难看?” 众人更奇,刘老妈笑道:“咱们二公主容貌虽不甚好看,但老身虚度七十寒暑,从东夷来到中原,生平阅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