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七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五章 (第6/8页)

奕劻。

    奕劻有两个儿子。次子方在襁褓,李莲英口中的所谓“老大”名叫载振,今年十四岁,亦常随母入宫,姿质平庸而嘴生得很甜“老佛爷、老佛爷”地叫个不停。慈禧太后心中一动,迟疑地问道:“不嫌远了一点儿吗?”

    “再没有近的了!”李莲英答得很爽脆。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又问:“小振今年多大?”

    “不是十三,就是十四。”

    “年纪倒正合适。”慈禧太后心想,有三四年的心血灌溉,即有收获,越发动心了。

    话虽如此,却不愿遽作决定。“再看看吧!到底是件大事,也不能太马虎了!”她换了个话题问:“这一阵子有什么好角?”

    万寿将近,传唤梨园名角承应第一大“堂会”一事,李莲英早就跟内务府大臣商量过多少次了,当下不慌不忙地答说:“生角是孙菊仙、小叫天、红眼王四、龙长胜,旦角是时小福、陈石头、响九霄、于庄儿、十三旦…。”

    “啊,我想起来了,有人说有个叫秦五九的,很不错。你知道这个人不?”

    李莲英当然知道秦五九——秦稚芬。即或以前不知其人,这一阵子也应该有所闻。因为秦稚芬最近有一桩义举,可与王五护送安维峻至戍所媲美。原来张荫桓自奉发变新疆地方官管束的严旨以后,广东同乡怕事都不敢理他,而且冤家路狭,刑部所派押解的司官,还是与张荫桓有宿怨的一个同乡,正好公报私仇,提人过堂,公事公办,丝毫不留情面。好不容易刑部过了关,还要解到兵部武库司过堂,领取“发往军台效力”的公文,时已过午,大小官儿都回家过节去了,押解官一言不发,吩咐押回刑部。张荫桓眼看出狱后又入狱,惶窘无计,满面流泪,幸亏陈夔龙在职方司赶办要公,得信赶来,代为料理,方得了事。

    一上了路便是秦稚芬照应,上下打点,多方嘱托,亲自送到张家口,洒泪而别。回到京里,杜门息影,已经报了官厅除名,一切征召,皆可不应。李莲英不便明言其故,只好这样答说:“人不在京里,玩艺儿也不见得怎么出色。”

    “那就算了!”慈禧太后又想起件事“各国公使夫人要来给我拜寿,我已经许了她们了,让她们到西苑来玩一天。洋婆子最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问到那两个没良心的东西,可怎么办呐?”

    “两个没良心的东西”是指瑾妃、珍妃姊妹俩。meimei打入冷宫,衣不暖、食不饱,jiejie亦是幽居永巷,每日随班定省,慈禧太后连正眼都不看她。这些情况不足为外人道,自然亦以不宜让她们与外宾见面,免得露了马脚,所以得想个法子搪塞。

    这难不倒李莲英,略想一想答说:“老佛爷万安!奴才有主意。”却不说是何主意。

    到了各国公使夫人觐见之日,李莲英觅了两名宫女,假扮瑾妃、珍妃姊妹。好在语言隔阂,只要说通了任传译之责的德菱、龙菱两姊妹——八旗才子,新近卸任返国的驻日公使裕庚的一双掌珠,就尽不妨指鹿为马。

    接着是法国公使所荐的医生,进宫“验看”皇帝的病症。御颜苍白,天语低微,在洋人看,当然不能算健康。监视的王公大臣,惴惴然捏一把汗的是,深怕皇帝发一顿牢sao,自道没病,而终于没事。

    万寿热闹过去了,慈禧太后所担心的,洋人可能会替她带来的麻烦也过去了,一年将尽,早作新春之计,应该动手换皇帝了!

    十一月底先有一道上谕:“现在联躬违和,所有年内及明年正月应行升殿一切筵宴,均着停止。明年正月初一日,朕亲率王公百官,恭诣皇极殿,在皇太后前行礼。”这表示年前年后,一切祭祀大典,应该由皇帝行礼,亦将派人恭代。

    废立有了进一步的迹象,接下来便自然而然产生一个朝中人人关心的疑问,新皇帝到底是谁?于是,李莲英在与庆王一夕密谈以后,放出风声,说继承大统的,可能是载振。同时又派人去打听,大家对此风声,是何反应。

    反应实在不佳!因为载振是不折不扣的绔绔。“是他啊?”有人爽然若失地说。“不会吧?这位大爷望之不似人君。”也有人这样批评。

    更有一种看法:“绝对不是!不说别的,只论亲疏远近,宣宗一支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肯以大位拱手让人?”作此评论的人,以宗人府、内务府的官员居多,他们比较接近亲贵,所持的看法,确有根据。象载漪就说过:“老庆封王都嫌太便宜了!他家还能出个皇上?”

    李莲英很见机,见此光景,不敢再提载振,反劝慈禧太后还是在“溥”字辈的幼童中物色为妙。于是,腊月十七传宣一道懿旨:定在腊月二十,召集近支王公会议,凡“溥”字辈而未成年者,由其父兄携带入宫,听候召见。

    到了那天,近支“溥”字辈的孩子,都按品级穿起特制的小袍小褂,一样朝珠补褂,翎顶辉煌,装点成“小大人”的模样。但尽管在家时母亲、嬷嬷一再叮嘱,要守规矩,入宫后父兄叱斥管束,加意防范,可是童心不因官服而改,一个个挤眉弄眼,只要大人稍微疏忽一下,就都溜出去追逐嬉戏了。

    这天的会议,也有皇帝。如今的坐法与未亲政以前不同,那时是慈禧太后坐在御案后面,皇帝坐在御案前面。现在是仿照宋朝刘后与仁宗母子一起问政的办法,后帝并坐,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行完了礼,慈禧太后推一推不知是冷还是怕,所以脸色发青的皇帝说:“你跟大家说吧!”

    “是!”皇帝有气无力地应一声,然后,手扶御案,俯视着说:“我病得很久了,到现在也没有皇子,真是愧对祖宗,愧对老佛爷养育之恩。宗社大计,应该早早有个妥当的主意,特为求老佛爷主持,替穆宗立嗣。你们有什么话,趁早跟老佛爷回奏。”

    从训政以来,后帝同临,照例由皇帝说一段开场白,接下来便是慈禧太后补充“皇帝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她说“从四月以来,皇帝总觉得自己错了,忧忧郁郁的,于他的身子也不相宜。这三个多月,皇帝一再跟我说,让他息一息肩。这件事,我不便独断独行,所以今天找你们来,听听你们的意思。大家有话尽管说,这是不能再大的一件大事,不用忌讳什么!要是这会儿不说,退下去有许多闲言闲语,可别怪我不顾你们的面子!”

    原是鼓励发言,只为最后这句话的威胁之意,吓得一个个都打寒噤,想说也不敢说了。

    “溥伦!”慈禧太后指名督促:“你是宣宗的长孙,你怎么说?”

    “为穆宗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