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全传_第十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第12/12页)

是谨慎听话的人,她轻视满缺的兵部尚书宗室载龄,而载龄是恭亲王力保的,这也成了口实之一。

    “象载龄这样的人才,恭王一定要保他当尚书。照我看,载龄不过笔帖式的材料。万青藜!”她问:“你跟载龄同堂办事,总知道他的才具吧?”

    万青藜不敢驳回,但也不便附和,而且慈禧太后的批评,多少也是实情,所以只好免冠碰头,含含糊糊地答道:“太后圣明。”

    “再说惇王。”慈禧太后看着肃亲王华丰说:“在热河的那会儿,说恭王要造反的,不是他吗?现在他又反过来维护恭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回头内阁会议,你们要说公道话!”

    到了内阁,随即开会。因为此会由军机处传谕召集,所以由文祥首先述旨:“昨天奉两宫皇太后面谕:恭亲王在召见的时候有过失,因为蔡寿祺参他,不能不降旨;惇亲王现在上折子,也不能不交议,可见,上头並无成见,一切总以国事为重。朝廷用人,一秉大公,从谏如流,亦所不吝;如果你们一定要说,国家非恭王不可,你们跟外廷各衙门去商量,联名写个折子上来,让恭王再回军机,我准了你们的好了。天意既回,该如何仰承上指?请大家定个章程。”

    话还未完,吴廷栋站起来说“这话完全不符。”

    文祥述旨,已令人不免迷惑,听得吴廷栋这一驳,越发有石破天惊之感!他怎么可以如此说?照他的话,岂非文祥矫诏,那有这么大胆?真太不可思议了!

    而文祥却比较持重,虽觉吴廷栋的话和语气,武断无礼,但仍旧平静地问:“何以见得?”

    “刚才两宫皇太后召见,面奉懿旨,全无请恭王复回军机的话。”

    “那么,上头是怎么说的呢?”

    “说恭王必不可复用。”

    “那太离奇了!”李棠阶皱着眉说“不至于出尔反尔吧?”

    “此何等大事,敢有妄言?”

    “不错!”倭仁也说“面奉懿旨,恭王不可复用。”

    以倭仁的年高德劭,而且道学家最重视的是“不欺”自无妄言之理。照此看来,莫非文祥在假传圣旨?

    正当大家越来越迷糊,也越来越着急的那片刻,李棠阶说话了:“昨日军机承旨,面聆纶音,确如文尚书所说。”

    “那不是天下第一奇事?”惇王看着倭仁和吴廷栋,大声说道:“上头说了今天的话,就不能说昨天的那个话,说了昨天的那个话,就决不能说今天这个话。艮老,别是你听错了吧?”

    “王爷!”倭仁板着脸回答:“老夫虽耄,两耳尚聪。”

    “我们三个人也没有听错。”

    文祥接着李棠阶话,补了一句:“昨天押班的八王爷可以作证。”

    “巧了!”吴廷栋说“今天也是八王爷押班。”

    “那好,好,你们不用吵了!找老八来问。”惇王大声吩咐:“看,钟王在那儿,快把他找来。”

    内阁的苏拉分头去觅钟王,这等待的当儿,大家交头接耳地小声谈着,虽听不清说些什么,但脸上十九浮现着好奇的神色,好象赌场里有豪客孤注一掷,大家都迫切希望要看那一宝开出来的是什么?

    “宝官”钟郡王找到了,这两天他奉旨带领引见,算是第一次当正式差使,打扮得一身簇新,宝石顶、团龙褂,极长的一支双眼花翎,在日影中闪着金蓝色的光芒,衬着他那张皮色白净,微带稚气的脸,益显得高贵华丽。等走进内阁大堂,抬头望一望,立刻放下马蹄袖,向他五哥惇王请了个安。

    “老八!”惇王问道“昨儿个军机‘叫起’,是你押班?”

    “是。”

    “今儿呢?”

    “也是。”

    “好吧!”惇王挥一挥手说“你们问他。”

    于是文祥和吴廷栋,又把所奉的懿旨说了一遍,要钟王证明,确有其事。

    “你们不错!”他看着吴廷栋这方面说了一句,转脸看着文祥又说:“你们也不错。慈禧皇太后昨天和今天,是这么说的!”

    这一下,满堂惊愕,议论纷纷,好久都静不下来。大家都在研究同样的一个疑问:慈禧太后何以自相矛盾?到底她的真意何在?

    文祥一看这情形,知道大事坏了。内中的变化曲折,尚未深知,去打听明白,设法化解,都得要相当时间,此事宜缓不宜急,所以提议到三月十四再议。倭仁和吴廷栋原想早早作一了断,无奈站在恭王和文祥这面前人多,齐声附和,只好算了。

    事情看来要成僵局,政务也有停顿的模样,军机三枢臣苦闷不堪,每日在直庐徘徊,要等一个人来,情势才有转机。——这个人就是在盛京的醇王。

    不过,军机三枢臣的苦闷虽一,原因多少不同。文祥了解洋务,深知外国使节对于枢廷动态,都有报告回国。大清朝的那面黄龙旗已经有了裂痕了,全靠政局稳定,有位高望重的恭王在上笼罩一切,合力弥补,才可以不使那条裂痕扩大。如果朝局动荡,足以启外人的异心。所以文祥不免有隐忧。

    李棠阶的目光是在各省。蔡寿祺的背后有些什么人,那两个奏折是怎么来的?他完全清楚。从咸丰初年的军机大臣文庆开始,以至于肃顺专权,恭王当国,有个一以贯之的方针:泯没满汉的界限,而且要重用汉人。不是如此不能有曾国藩,更不能有左宗棠。如今大功初见,私嫌又生,连慈禧太后都说过“恭王植党”的话,意思是指他外结曾国藩以自重,如今蔡寿祺的折子中,为旗将不平,攻击湘军,挑拨满汉之间的感情,如果由恭王波及到最善于持盈保泰的曾国藩,那对大局的影响可就太严重了。

    至于曹毓瑛,一片心思都在恭王身上,恭王一垮,他也要跟着垮,切身利害所关,格外着急。不过,这些纵横捭阖的手法,是他懂得最多。倭仁和吴廷栋的性格,也是他最了解,讲道学的人一钻入牛角尖,简直无药可医,所以去疏通这两个人,不必跟恭王过不去,不但没有用处,说不定还会讨一场没趣。他盘算了好几遍,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联络那些科甲出身的翰、詹、科、道,另外再觅一位够地位的王公出面,到十四内阁开会那天,以多胜少,把倭仁和吴廷栋“淹”了,是为上策。

    想定了主意,他跟文祥商议,也认为不错。于是着手进行。这时候那班军机章京可就发生了大作用,他们与翁同和、李文田那些名翰林,都是三四十岁的人,叙起来不是同年,就是世交,平常看花饮酒,总在一起,此时杯酒言欢,一两句话就拉拢在一起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