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十三 (第2/2页)
每当祭祀的时候,人们只要洒水扫地来祷告,就有清 澈的泉水从石头中间流出来,足够用来备办祭祀的事情了。等到祭祀完毕, 泉水也就不出来了。这种应验直到现在还存在着。 湘东郡新平县的一个洞xue中有黑土,有一年大旱,人们就一起堵住水道 来灌这洞xue,这洞xue被淹没了,大雨就立刻降临了。 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311 年),派张仪修筑成都城,城墙屡次倒塌。 忽然有只大乌龟浮在江面上,漂到东边内城的东南角就死了。张仪拿这件事 去询问巫祝。巫祝说:“依据乌龟的线路来筑城。”于是张仪就把城墙筑成 了,所以这城被命名为“龟化城” 由拳县,是秦朝时的长水县。秦始皇的时候,童谣说:“城门有血,城 会陷没成湖泊。”有个妇女听见了这歌谣后,天天去探看。看门的将官要收 捕她,她就讲了她天天来探看的原因。后来这看门的将官用狗血涂在城门上, 这妇女看见血,便奔跑着离开了。忽然有洪水涌来要淹没这县城,主薄派一 个叫干的到县衙内报告县令。县令说:“你为什么忽然变成了鱼?”干说: “您也变成了鱼。”于是这县城就沦陷成了湖泊。 秦朝时,曾在武周塞内筑城,用来防备匈奴的侵略。城快筑成了,但崩 塌的地方却有好几处。这时有匹马飞快地奔跑着,来回不断,那些管事的父 老觉得很奇怪,就按照马跑的脚印来筑城,城墙就不再崩塌了,于是就把这 城命名为“马邑”那故城现在在朔州。 汉武帝挖掘昆明池,挖到根深的地方,全是灰墨,不再有泥土。整个朝 廷的人都不能解释这种现象,汉武帝就把它拿来询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 笨得很,凭我的见识还不能够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皇上可以去问问西域来的 人。”汉武帝因为东方朔都不知道,所以很难再拿它来问别人了。到东汉明 帝的时候,西域的僧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回想赵东方朔的话,就尝试用汉 武帝时出现灰墨的事来问他。那僧人说:“佛经上说:‘天地在大劫将要结 束的时候,就会有毁灭世界的大火燃烧。’这灰墨是那大火烧下来的馀烬。” 人们才知道东方朔的话是有一定意图的。 临沅具有家姓廖的,代代人部长寿。后来搬到其他地方去住了,子孙总 是夭折。别人住到他们原来的住宅中,又代代长寿。这才知道这长寿是住宅 所造成的,但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怀疑是那井水呈红色而造成的,于 是就挖掘井的旁边,得到古人埋在里面的朱砂几十斛。朱砂的汁流入了井里, 所以喝了井水能够长寿。 江南名叫“馀腹’的鱼,传说是过去吴王阖闾在长江中行进的时候,吃 rou块没吃完,便把剩馀的rou块扔进江中,这些rou块就部变成了鱼,现在鱼当 中有一种叫做“吴王脍馀”的,长几寸,大的象筷子一样长,它们的身体还 留有rou块的形状。 蟛蠃,是一种蟹。它曾经托梦给人,自己称自己为“长卿”现在临海 郡的人还多用“长卿”的名称来称呼它。 南方有一种虫,名叫 ,又叫蠋,也叫青蚨。它的形状象蝉而稍微 比蝉大一些。它的味道辛辣鲜美,可以吃。它生下来的小虫必须依附在草叶 上,大小象小蚕。谁去捉它的小虫,那母虫就会马上飞来,不管它是在近处, 还是在远处。即使是偷偷地去捉它的小虫,母虫也一定知道那小虫的下落。 用母虫的血涂八十一枚铜钱,用小虫的血涂八十一枚铜钱,每当购买东西的 时候,或者先用涂了母虫血的钱,或者先用涂了小虫血的钱,花出去的钱都 会再飞回来,这样可以轮流使用而用不完。《淮南万毕术》因为它能使钱返 回,便把它叫做“青蚨” 土蜂名叫蜾赢,现在的人称为 ,属于细腰蜂一类。它作为一种生物, 只有雄性而没有雌性,不交配不生育。它常常拿天牛的幼虫或蝗的幼虫来养 育,这些幼虫经过它的养育,就都变成了它自己的幼虫。也有人把天牛幼虫 叫做“螟蛉”《诗经》说:“螟蛉有了幼虫,果蠃背它去抚养。”便是这 种说法。 木头蛀坏了就生出虫子,这虫子长出了翅膀就变成了蝴蝶。 刺蝟身上多刺,所以不让它超越杨柳。 昆仑山上的大丘,是大地的头。这是天帝设在下界的都城,所以它的外 围用深深的弱水来隔绝,又用火焰山包围着。那火焰山上有鸟兽草木,都在 火焰之中繁殖生长,所以那里出产一种火浣布,它不是用这火焰山上的草木 外皮纤维织成,就是用那山上的鸟兽之毛织成。汉朝的时候,西域曾经贡献过这种布,但有很长一段时间绝迹了。所以到曹魏初年,人们疑心这种布是 不存在的。魏文帝认为火的性质严酷猛烈,不含有生命的元气,便把这东西 写进了《典论》,说明这是不可能有的事,来杜绝那些聪明人的听传。到魏 明帝即位,下诏书给三公说:“谢世的父皇过去写的《典论》,都是不朽的 格言。它被刻在太庙门外及太学的石碑上,和石经并列,以便永远昭示后代。” 在这时,西域派人献上了用火浣布做的袈裟,于是就铲刮了石碑中有关论述, 而天下的人都把这事当作笑柄。 铜、锡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铸造,就成为阳燧(古 代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铸造,就成为阴燧(古 代在月夜用来承接露水的铜器)。 汉灵帝时(公元 168 年—189 年),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 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 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他来到吴郡 时,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 料啊!”因而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 耳的声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蔡邕曾经来到柯亭,那里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抬头打量那竹椽,说: “好竹子啊!”便拿来把它做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起来发音嘹亮。一种说 法是,蔡邕对吴郡的人说:“我过去曾经路过会稽郡高迁亭,看见房子东头 第十六根竹椽可以做笛。拿下来做成了笛子,果然能吹出奇异的音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