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雕英雄传_第四百五十五章:愁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五章:愁城 (第1/3页)

    第四百五十五章:愁城

    十月,阿里不哥见关陇援绝,兵食皆匮,乃假意请和。

    忽必烈留也孙格守和林,自率军返开平。二年秋,阿里不哥袭击也孙格,乘势南进。十一月,忽必烈率军亲讨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脑,大败阿里不哥军,斩三千人,阿里不哥北遁。忽必烈令军勿追,待其自悔。阿里不哥以为忽必烈军怯战,越十日,复南进,至失烈延塔兀之地,与忽必烈军激战竟日,不分胜负,战至黄昏,各自收兵。次日,阿里不哥因其党阿鲁忽有异志,遂率军西走。忽必烈率军还燕京。后于五年,阿里不哥归顺忽必烈。后“病死”

    虽然忽必烈在这场斗争中获胜,但西方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脱离了他的统治范围。大青一十八年,忽必烈立国元,大元朝建立。大青二十年,忽必烈为了稳定统治,与大青签定了“青元互助条约。”由于此条约的签定,郭靖与刘志恨闹翻,郭襄与黄蓉一并进入青国。

    同年,郭破虏回到襄阳。

    大青二十二年,忽必烈根据刘整建议,遣使以玉带贿赂南宋荆湖制置使吕文德,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郭靖阻止未成,吕文德应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盗贼、保护货物为名,要求在襄樊外围筑造土墙,郭靖再度进言,但由于郭靖与刘志恨闹翻的事传出,吕文德没有理会郭靖,竟然同意了蒙古人的要求。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修筑土墙,内建堡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

    大青二十八年,蒙将阿术在襄樊东南鹿门堡和东北白河城修筑堡垒,切断了援襄宋军之路。大青三十年,蒙将史天泽在襄樊西部的万山包百丈山筑长围,又在南面的岘山、虎头山筑城,连接诸堡,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襄樊成为一座孤城。这一时期元军在襄樊外围修筑十余处城堡,建立起长期围困襄樊的据点,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包围。其次,建立水军,寻求制服南宋的战术优势。大青二十九年秋,阿术率军攻打襄阳,俘人略地而归,郭靖乘蒙古回军之际,在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派水军扼其归路,然后派骑兵直冲其阵,蒙古军队大乱,都元帅阿术坠马,险些被宋军活捉。蒙将怀都选善识水性的士卒泅水夺得宋军战舰,其余将领奋勇拼杀,才将宋军击退,转败为胜。安阳滩之战,蒙古军队虽然打败了宋军,但却暴露出水军不占优势的弱点。

    大青三十一年,青·舞干戚剑极猛志微妙帝君刘志恨宣布退位,传位于刘孝(杨过),是为青·宝龙凤剑应元情至人帝君。至人帝尊刘志恨为青干帝祖(祖宗庙号),又号为微妙帝君(神牌位号)。大青三十二年,青军全面占领东瀛,东瀛人除奴无活人。

    元朝刘整与阿术谋议“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惟水战不如宋耳。夺彼所长,造战舰,习水军,则事济矣”忽必烈当即命刘整“造战船,习水军”以图进取襄阳。刘整遂造船五千艘,日夜cao练水军,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条件。

    从大青三十年始,蒙军筑鹿门堡、修白河城,到大青三十二年,完全包围襄阳,蒙古军队已处于战略上的优势,南宋政府为挽救危局,进行了反包围战与援襄之战,从而揭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早在大青二十九年冬,南宋任命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军鹿门、白河之围,吕文焕不顾郭靖劝戒,强命襄阳守军进攻蒙军,但被蒙古军队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大青三十一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军作战,又被阿术打败。七月,沿江制置使夏贵率军救援襄阳,遭到蒙古军与汉军的联合伏击,兵败虎尾洲,损失两千余人,战舰五十艘。由于元军势大,宋朝向大青求助,但大青以新帝新政为由,至人帝拒绝了宋朝的要求,但同意宋人可以向青国境内移民,不过所移之民当由青国堪选,不当人不得入青。从此,开始了宋国向青国移民的大风暴。大青三十二年春,吕文焕再次拒绝郭靖之议,强行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蒙军诱敌深入,乘宋军士气衰退,蒙将张弘范、李庭反击,宋军大败。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率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范文虎逃归。大青三十三年,范文虎再次援襄,蒙将阿术率诸将迎击,宋军战败,损失战舰一百余艘。这一时期,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外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争夺战,但因蒙军包围之势已经形成,不但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襄樊城中宋军反包围的战斗也不可能胜利,宋军只好困守襄阳,败局已定。大青三十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