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六月一龙纹龙纹身的女孩的 (第3/4页)
说依日期整理存放。一九六六年九月的底片放在四个廉价的纸板保存夹内。 “我们要怎么做?”布隆维斯特问道:“我真的需要坐在灯箱桌前,若是发现有意思的,还得能马上加洗。” “我们已经没有暗房了。所有东西都是扫描存盘。你知道怎么使用底片扫描机吗?” “知道,我处理过图片影像,自己还有一台爱克发牌底片扫描机。我用的是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那么你的设备和我们一样。” 布隆柏带他很快地在小办公室绕一圈,然后替他在灯箱桌前准备了一张椅子,并打开计算机与扫描机电源,同时带他到用餐区,告诉他咖啡壶的位置。他们达成协议让布隆维斯特独自作业,不过临走前得打电话通知她,好让她回来设定警报系统。最后她愉快地说了声“好好玩吧!”便离开了。 《快报》当时有两名摄影记者。那天出勤的库尔特·尼兰德,与布隆维斯特其实是旧识。一九六六年,尼兰德二十多岁,后来搬到斯德哥尔摩,成了知名摄影师,除了自己接活之外,也在马里柏的SCANPIX影像公司瑞典分部工作。九十年代,布隆维斯特曾和尼兰德巧遇过几次,因为《千禧年》用了SCANPIX提供的照片。他记得他很瘦,头发稀疏。游行当天,尼兰德用的是日光型底片,感光度不高,许多新闻摄影记者都用这种底片。 布隆维斯特取出年轻时的尼兰德拍摄的照片底片,放到灯箱桌上,用放大镜一格一格仔细研究。看底片是一种艺术,需要经验,这恰巧是布隆维斯特所缺乏的。为了确定照片中有无有价值的讯息,他得扫描每张底片,再从计算机屏幕上检视。这得花上好几小时,所以他先大致浏览一下,看哪些照片可能令他感兴趣。 他先从车祸事故的照片开始。范耶尔搜集得并不完整。拷贝这些照片的人——可能是尼兰德本人——淘汰了三十张左右因为模糊或画质不佳而被视为无法发表的照片。 布隆维斯特关掉报社计算机,将爱克发扫描机连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随后花了两小时扫描剩余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大约在三点十分到十五分之间,刚好是海莉失踪的时刻,有人打开她房间的窗户。范耶尔曾试图查出是谁,但没有成功。布隆维斯特在屏幕上看到一张照片,肯定是刚好在开窗时拍下的。那里有个人形、有张脸,只不过十分模糊。他决定先扫描所有照片后,再作详细分析。 接着他检视儿童节庆祝活动的照片。尼兰德拍了六卷,约两百张。拿着气球的孩童、成入川流不息,热闹不已的街道上有卖热狗的小贩、游行队伍,台上有个艺术家,还有颁奖之类的活动。 布隆维斯特决定全部扫描存盘。整整六小时后,他有了一个存放九十张照片的档案夹,但他还得再回来。 九点,他打电话给布隆柏,向她道谢后便搭巴士回海泽比岛上的家。 星期天上午九点他又跑了一趟。布隆柏替他开门时,办公室依然空无一人。他忘了这是圣灵降临节周末假期①要到星期二才会出报。他花了一整天扫描,直到晚上六点,还剩下四十张儿童节的照片。布隆维斯特细看了底片,发现那些可爱童颜的特写或台上画家的相片与他的诉求不符,因此只扫描了街头情景与人群。 布隆维斯特利用圣灵降临节的假期将新数据看了一遍,他有两个发现,第一个令他惊慌,第二个让他心跳加速。 第一个是出现在海莉窗口的脸。照片有点动态模糊,因此遭到淘汰。摄影师站在教堂小丘上,镜头对准桥面,建筑群成了背景。麦可将窗户的画面裁切下来,接着尝试调整对比度、提高清晰度,直到他认为已经是最好的画质。 最后得出一张颗粒粗大、灰度最小的照片,当中有一片窗帘、一只手臂的一部分,和一张模糊的半月形的脸略向房内隐缩。 那不是海莉的脸,因为她的头发乌黑,而此人发色较淡。 虽无法清楚辨识五官,但可以确定是个女的;脸上较淡的部分一直延伸到肩膀处,显示那是女人飘垂的头发,而且穿着淡色衣服。 他从她与窗户的相对位置判定出:那是个高约一米七的女性。 他又去选取车祸现场的其他照片,发现有个人符合这些特征——二十岁的西西莉亚。 尼兰德从森德斯特伦男装店的窗口拍了十八张照片,其中十七张里头有海莉。 她和同学到达加瓦斯加坦时,尼兰德刚好开始拍照。布隆维斯特估计这些照片是在五分钟内拍摄的。第一张,海莉与友人正走过街道进入镜头。第二至第七张,她们站好观看游行。接着她们大约往前移动六公尺。最后一张可能是过了好一会儿才拍的,女孩们已经不见了。 布隆维斯特针对一系列照片进行编辑,他将海莉的上半身照裁切下来,经过处理后得到最佳反差效果。再将照片存到另一个档案夹,打开图像转换工具,开启幻灯片功能。那效果有如一部滞碍不顺的哑剧,剧中每个画面停留两秒钟。 海莉来了,侧面入镜。海莉停下来,看向道路前方。海莉转身看着街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