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弦动广和居 (第3/3页)
前国内的政事却也有如此独到之见解。我大清既有子夏、秋阳这般中流砥柱,又有康有为一帮热血英才,真是国之幸事啊!”本来还对冯华的才干能力抱有些许怀疑的李鸿藻,此刻听了冯华的精辟论断,不由得在一旁连连叫好。 “是呀!我大清当此危难之际,却人才辈出,看来中兴有望啊!不过,子夏你既然有如此见解,当也有自己的革除弊政之方略,不如说来听听,也好弥补康有为方策之不足。”李鸿藻的话音刚落,翁同龢立即接口表示赞同,并适时地再次考较起冯华来。 轻轻一笑,冯华谦恭地答道:“两位大人实在是谬赞了,冯华才疏学浅,能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只是因为自西洋归来,思想受到的局限小,唯‘旁观者清’而已。” 手捻着花白的胡须,翁同龢温然说道:“子夏何必妄自菲薄,你之才能老夫已甚是清楚,今日咱们只是私人聚会,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翁同龢与李鸿藻二人在帝党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他们会对未来的变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冯华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尤其是翁同龢,他与光绪有着二十年亲若父子的师生情意,他的看法和观点更是会对光绪的每一项决定都产生根本性的作用。能不能让自己的变法主张被光绪和帝党成员所接受,今天的这番说辞将至关重要。 平静了一下心情,冯华结合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以及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反复思索,将自己的观点娓娓到来:“好吧!恭敬不如从命,冯华就简单地说说自己在如何施行变法上的一些想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此天下之公理。然如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但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而且还可能最终导致变法失败,所以全面模仿泰西各国,力求快变、大变和全变的改革方式绝不可取。我的变法方策只有八个字,即‘调和两宫,循序渐进’。只有争取到太后对变法的支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至少也是不反对。另外,变法也只有徐图而渐更之,才能得到太后以及一些保守人士的认同。具体的做法,冯华以为首先必须保证政局的稳定,并通过大开社会风气,普及国民教育,为变法进行思想上的准备;然后再倾全国之力,对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如此方能使富国强兵成为可能…” 这顿饭一直吃了近两个时辰才最终结束,虽然广和居的饭菜确实极为精美,但几个人此刻却什么也顾不上了,他们全都被冯华独特的变革思路以及不时冒出的一些新名词所深深吸引住了。当冯华的这些综合维新派和洋务派两方观点并结合了一些历史经验的渐进式变法设想讲完之后,立时就在翁同龢心中掀起了滔天巨狼:好一个冯华呀!真的是事事出人意表。他非独只是行军打仗、把握时局异常出色,而且在如何实行变法一事上竟也有如此独到的见解,此等人才断断不可放过… 想到这儿,翁同龢点点头感慨地说道:“子夏,老夫还是太小看了你。原来看了康有为封事中的变法设想,我曾深感震撼、佩服不已,可是现在听了你的想法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康有为虽有经世之才,救国之方,然而他的这些变法主张确实还是有些急功近利,实在是不如子夏你的设想来得踏实稳妥。” 李鸿藻也颔首笑道:“是呀!子夏的观点确实乃持重之论,我看将来大有可为!不过,子夏你既然已经对如何变法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是应尽快整理出一个自己的具体变法方案来,上奏给皇上以备决策参考。” 看到自己的观点已经得到了翁同龢与李鸿藻的认可,冯华大大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煞费苦心炮制出来的这份儿变革设想,取得的效果还可以,至少已经为今后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只有晶莹如玉的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空中,柔和地洒下自己的清晖。 此刻,冯华的房中依旧灯火未熄,他仍然在伏案书写着自己的变法方略。对于具体该如何实行变法冯华以前曾经多次考虑过,并且已经基本上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可是给康有为挑挑毛病还可以(其实也是盗用别人的观点),真正系统写出来却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这份改革方案经不起人们的反复推敲,只会引来一片非议责难之声。 虽然他知道只凭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政治经济以及儒学西学知识,就想如康有为这般弄出一个全面完善的改革设想来,自己实在是力有未逮。不过,为了最终能改变戊戌变法的结果,他也只能利用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熟悉,勉为其难地尝试一次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