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七章行者图将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行者图将来 (第1/3页)

    第七章 行者图将来

    狭长的山谷蜿蜒曲折,两侧是重叠高耸的山峦和葱茏郁茂的山林,远处高低起伏的山岭上,雄伟的长城宛如巨龙偃伏于群山之间,首尾杳然,气势磅礴,蔚然壮观。然而,此时在山路上匆匆而行的两骑人马却急急地赶着路,好似根本就无心欣赏这号称“居庸叠翠”的迷人景色。

    “公子,前面再有几里路就是‘居庸关’了,现在可以走得慢些了。待会儿咱们到昌平吃点儿午饭,应该能赶在城门关闭前到达京师。”两人中那个年纪较大,约莫四十左右、一脸风尘之色的中年人指着已经遥遥可见的“居庸关”城楼说道。

    “嗯”了一声,那个大约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并没有说话,只是稍微放缓了缰绳,任由胯下的骏马在山路上缓缓前行。虽然同样是风尘仆仆、满脸的倦色,但他那刚毅的面容、挺拔的身躯以及一股好似与生俱来的豪侠之气却仍让他显得十分英挺不凡。

    看到年轻人仍然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中年人忍不住问道:“公子,你这次改变计划,日夜兼程赶赴京师究竟是为了何事呀?如今《马关条约》已经签订完毕,参加‘公车上书’的举子们差不多也该离京了,咱们就是到了京师又能干什么?虽说已经给老爷去了信,可是你未按时回家,老爷夫人肯定又要牵肠挂肚了!”

    抬头看了一眼四周巍峨的群山以及前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居庸关城楼,年轻人喟然一叹:“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炳叔,当此国难之际,我如何还有心情回家?虽然我也知道此行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总觉得冥冥之中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这种感觉每每想起来,就令我心情激荡、热血沸腾。无论如何我也要往京师走一遭,只是这次又让炳叔你多辛苦了!”说到这里,他抱歉地向中年人望去。

    炳叔忠厚质朴的脸上显现出了一丝惶急:“公子,你这是说到哪里去了,这十年咱们经山渡水、风餐露宿,公子还不是和马炳一样辛苦。我只是觉得咱们这次离家已经近一年了,怕老爷和夫人挂心。”

    朗然一笑,年轻人说道:“这么多年,咱们都在全国各地游历,他们二老也早就习惯了,早一点儿晚一点儿回去没多大关系。炳叔,你放心,我隐隐感觉这一次京师之行咱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说罢,轻催马缰向着已经离此不远的关口驰去…

    刘三儿来到冯华的房前,刚要敲门却见李九杲一推门从里面走了出来。早已经知道冯华和李九杲真实身份的刘三儿连忙鞠了一躬,然后恭恭敬敬地说道:“李爷,又有人送请柬来了,正在前面等着回话呢!”

    自打那天康有为、梁启超拜访过冯华之后,他们住的地方就再也没有清静过,几乎天天都有人前来投帖拜见或盛情邀请。其中既有各地尚未离京的举子和京城中的各界名流,又有一些各部、院的大小官员。他们有的是希望瞻仰一下取得辽东大捷的抗倭英雄是什么样儿;有的是希望冯华能借着辽东大捷的赫赫威名劝柬皇上废约抗战、维新变法;有的是看到冯华将来前途无量,希望能与他结识,联络一下感情;还有的是别有用意,想借机探察出点儿什么。总而言之,所来之人皆是各怀目的,让人即要小心谨慎、妥善应对,又要言谈得体、思虑周全,真是令冯华他们不胜其扰。

    接过刘三儿手中的请柬,李九杲皱了皱眉头:“你先在这儿等一会儿,我去问问大哥该怎么回?”说着转身走进了屋中。

    “大哥,又有人送请柬来了,我是不是还像前几次那样给回了?”李九杲一面递上请柬,一面向冯华建议道。

    虽然冯华明白行踪既已暴露,再想保持置身于事外的超然地位肯定是不可能了,但他还是决定尽可能地不搀和到各种政治势力的争斗之中。因此对待前来拜访他的人,冯华都是异常的客气和谦恭有礼,但是对于宴请则一无例外地予以婉言谢绝。

    “浏阳会馆…谭嗣同!”发现请柬的署名竟然是自己最敬佩的谭嗣同的名字,冯华禁不住猛然坐直了身子:谭嗣同,他怎么来了?按照自己的印象,这个时候他应该不在北京啊!难不成历史的分枝在此又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到底该如何应对此事?一时间,冯华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冯华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李九杲不由得感到有些纳闷:在他的印象中,大哥从来都是异常的从容镇静,就是有再大的事也不会形之于色。这个谭嗣同究竟是何来路?竟然让大哥如此动容?

    良久,冯华才从思索中回过神来。抬起头,看到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