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一石千层血淬中华上 (第2/3页)
第五、建议发行支援台湾军事行动的爱国公债,以弥补国库之空虚。” 尽管小松亲王对伊藤博文有许多不满,但他对此事的处理意见说得实在是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他也知道再次出兵辽东、山东困难很大,只不过委实对支那人的挑衅有些气愤不平。看到天皇陛下投过来问询的目光,小松亲王终于还是赞同地点点头:“唔,首相说得很全面,但我要强调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对台湾的军事行动绝不能半途而废,任何敢于侮辱大日本帝国尊严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惩罚!” 1895年8月10日清晨,颐和园乐寿堂。 天虽说还在伏里,但昨夜的一场淋漓大雨却把那让人难耐的酷暑消减得一干二净。凉爽的空气、明媚灿烂的阳光,以及不时吹过的一阵令人舒爽的微风,都让最近一个时期心情不错的慈禧感到非常惬意。 自从度过了《马关条约》签署前后那一段儿令人郁闷难熬的日子后,皇上、朝中的大臣以及工商士子、普通百姓都渐渐从那种悲愤不平、义愤填膺的激荡情绪中平复了下来,纷纷将注意力转往了变法自强上面。尽管有很多的言论或迂腐令人哭笑不得、或激进不切实际,可上下一心求变求强的风潮,总算是让动荡不堪的朝政平稳了许多。目前,唯一令人有点儿烦心的事,就是倭寇武力攻台了。这些无信无义的卑鄙之徒,《马关条约》都已经签署完毕了,还要节外生枝,暗杀我朝廷大臣。他们在天津刺杀冯华未遂,不但让自己弄了个焦头烂额,而且又重新激起了整个大清国反日的狼潮。如今朝野上下都对倭奴的无耻行径气愤不已,反对割台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委实的让人有些不好处理。 看着李莲英给自己新梳好的头,慈禧满意极了,整个宫中还真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小李子这样处处都可自己的心意了。慈禧微笑着点点头:“莲英啊!今儿个天气不错,着人跟皇上说一下,待会儿本宫去东暖阁和他一块儿吃早点。” “喳!老佛爷,奴才这就派人去说。”李莲英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 东暖阁中其乐融融,一副母子相和的温馨场面。最近一个阶段,在光绪有意识的低调行事下,他与慈禧的关系表面看起来非常和谐。吃完早点,光绪与慈禧正在轻声地闲聊着一些琐事,突然一个奏事太监趋步走了进来:“启禀皇上、太后老佛爷,恭亲王奕訢、庆亲王奕匡、礼亲王世铎、翁同龢、李鸿藻、徐用仪、孙毓汶、刚毅和文廷式等诸位军机大臣请见。” 光绪与慈禧心中同时一惊,早朝刚过这些军机大臣就同时来见,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大事。看了一眼光绪,慈禧不慌不忙地说道:“着各位军机大臣在仁寿殿等候,本宫和皇上这就过去。” 仁寿殿正前方的高台上,光绪和慈禧分坐在御案后,一众军机大臣则神情各异地分立在丹陛之下。 “太后、皇上,总理衙门刚刚收到日本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交来的照会,严重抗议我大清违反《马关条约》的规定,擅自派兵出师台湾。日本目前已经向欧美各国发去了相关的照会,并要求我国尽快对此事件进行答复。否则,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都由我大清国负责。”首辅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率先上前奏道。 “啊”了一声,光绪和慈禧再次同时一惊,但此刻两人心中的想法却已是大相径庭。倭寇武力攻台以来,光绪除了继续忙着推动各地的维新变法事宜,几乎将一大半的心思都集中到了台湾正在进行的战事上面。倭寇选择的登陆地点与冯华先前的预测如出一辙,让光绪又一次对冯华的眼光佩服不已,心中也对台湾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然而接下来台湾形势的急转直下,又令他颓然不已,心中只盼望着志愿军能及早入台,挽回些许不利的局面。8月1日,志愿军终于到达了台湾,这让光绪长长松了一口气,可台北通向台中的门户新竹也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也不知道志愿军还能不能赶得及前去救援。8月4日,新竹陷落前发回的最后一份儿电报,让心中一直七上八下的光绪几乎彻底绝望了,新竹终于还是没能坚持到志愿军抵达,台湾的前途还有希望吗?随后的几天,大概是由于新竹陷落,电报中断,来自新竹前线的消息突然断绝了,直到前日方才重新收到消息,得知志愿军正在联合当地各部义军反攻新竹,只是进一步的消息直到今天都没有再传来。今日,倭寇进行照会,说明志愿军的反攻行动已经开始,就是不知战果究竟如何? 慈禧此刻心中更多的是惊讶,大清什么时候出兵台湾了,倭寇的这些指责到底是从何而来?稍微沉吟了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