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五十章初会严又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章初会严又陵 (第3/3页)

证。虽然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都在思想和精神上为改革变法提出了自己的多方面依据,但真正能打破人们僵化思想的还是严复所宣传的进化论。由于他在维新思想家行列中对西学认识最深、对旧学因袭最轻,因此严复的见解才是维新运动精神实质之所在。

    “严先生难道正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冯华故作诧异地问道。

    这个临榆镇总兵冯华居然识得英文,而且还知道赫胥黎和他的《进化与伦理》,真是太令人意外了!听到冯华的问话,严复惊奇极了,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不要说知道赫胥黎和《进化与伦理》这本书,就是会英语的人也没有多少。

    “喔,没想到冯总镇竟然也知道这本书,不知你对此书有何看法?”已经越来越对冯华感兴趣的严复并没有直接回答问话,而是有些考究似的反问回来。

    凭着自己对《天演论》的了解和多出严复一百年的知识见解,早就有所准备的冯华稍微客气了一下便侃侃而谈:“学生只是粗读了一些,其中有理解不透的地方还请先生指正。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的根本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万物,也同样适用于人类之社会。善变者强盛,亦可存于世,不善变者不为环境所容,终究为人吞并,趋于灭亡…”

    严复历来对弟子们要求极严,甚至可以说有些苛刻。他曾说过:“复管理十余年北洋学堂,质实言之,其中弟子无得意者。”但此刻听了冯华的一番言论,严复的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一种知音的感觉从内心深处不可抑制的涌了出来。作为当时中国最早研究资产阶级哲学著作和社会制度的极少数社会精英,由于曲高和寡,严复一直以来心情都极为苦闷,无人与之可谈的感觉无时无刻地困扰着他。思想上与其他人的巨大差异以及平时表现出来的特立独行,无不使严复给人以一种自负清高和不通世情的感觉。

    此前,他对这个只闻其名,未谋其面,在辽东大败倭寇的年轻将军,只是带有一份理性的钦佩。可是此刻,虽然只是第一次与这个叫冯华的年轻人见面,却已经多出了一份感性的升华,一向对人不假辞色的他,不自觉的话也多了起来。他认真地倾听着冯华的谈论,时而眉飞色舞,频频点头;时而插上几句,表露一下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时而又对冯华的某些观点进行置疑、批驳…两个人就像已经认识了好久,如同是一对分别很长时间的挚友。

    对于大哥与严先生的谈话,李九杲虽然有几分明白,但有许多话还是第一次听到。他为人豪爽义气,内心却很秀密,一年来,从冯华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再也不是当年“铲不平”的那个大当家的了。此时,李九杲一边用心听着二人的谈话,一边用自己知道的东西去印证,去捉摸。而冯华与严复的交谈正说到快意之时,好像都忘记了旁边还有一个人存在。

    二人的谈话气氛越来越融洽,讨论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严复在西方的所见所闻,到他最近在《直报》上发表的《论世变之亟》和《辟韩》等大作;从当前政局的形势,到将来如何变法图强,振兴中华,他们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知音难求。话是越说越没有个完,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渐晚。由于贺菱和龚芳还在旅店等候他们,而且明天一大早就要乘船赶赴京师,冯华二人只得告辞。严复已经很久都没有与人这样畅快淋漓的谈话了,此时见冯华要走,一时之间还有些依依不舍,本待想多挽留一会儿,可是打了两个哈欠之后又改变了主意。他语气很是亲热地说道:“子夏,你我一见如故,本想与你能够谈个通宵!可是进京之事也不宜拖延,等你回程之时你我再聊个痛快!”

    其实冯华此刻也有些意犹未尽,他以前只是从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中,知道严复是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虽然心中也很是景仰,但并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可现在他却已经从心底里对严复佩服起来。自己本身就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历史和文化比较熟悉,又比严复多了一百年的见识,可以说是有备而来,可是下午的这番谈话却差点儿让他应付不过来。虽然盗用了《天演论》上的许多观点,但严复的很多见识仍然让自以为什么都清楚的冯华汗颜不已,如果不是自己的知识也是十分的博杂,他恐怕就要献丑了。

    相见恨晚的知音感觉,让冯华和严复俱都有些难舍难分。在严复的一再坚持下,他一直把二人送到了大门以外,这让学堂的门卫也不禁大感惊奇:这是哪里的客人啊!严总办送客到大门之外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