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五十一章风雨起苍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风雨起苍黄 (第1/3页)

    第五十一章 风雨起苍黄

    刚刚入睡不久的冯华,又被窗外沙沙的雨声惊醒,再看李九杲轻轻地打着鼾,睡得正香。夜静悄悄的,但侧耳细听,风声、雨声、打鼾声,声声入耳。故乡情愁、进京诸事以及恼人的绵绵春雨扰得冯华百感丛生、彻夜难眠。

    1895年4月27日清晨,一夜都没怎么睡的冯华早早就起来了。轻轻推开房门,一股凉风夹带着飘忽的雨丝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了些许的寒意。

    吃过早饭,冯华一行人离开了“大生字号”旅馆,顶着润泽清新的朦朦春雨,前往位于天津城东北角的三岔河口船码头。刚出旅馆大门,老远得就听到报童卖报的吆喝声,冯华心中暗想道:这个年代报纸印行的还很早呀!及至近前,冯华发现这个报童正是昨天遇到的那个孩子,只听得他不停地喊叫着:“看报呀看报!看《马关条约》的最新消息。”

    听到“马关条约”四个字,冯华迫不及待地向报童走过去。因时辰还早,大街上的行人并不多,那个孩子也认出了冯华,不待他发话,就殷勤地递过几份报纸:“先生,看报吧!是有关《马关条约》最新消息的特刊。”

    同样也很关心《马关条约》消息的李九杲、贺菱儿和龚芳等几个人看到冯华买报纸,也张着伞围拢了过来。

    展开报纸,《直报》、《时报》的头版都用醒目的大字为标题:“中日条约昨日在马关签订”冯华、李九杲等人最关心的是条款的具体内容。细看下来,条约共为十一款:一、承认朝鲜“独立自主”;二、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三、赔款库平银一万万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五、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建造工厂;七、日商产品免征一切杂税并可以设栈存放;八、享有最惠国待遇;九、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十、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过的中国人;十一、日军在两个月内撤出辽东、山东,台湾、澎湖在两个月内办妥交割手续。

    看完条约的内容,冯华与其他几个人的感受却各不相同。李九皋、贺菱儿和龚芳等人无不义愤填膺,李九皋更是把小日本和李鸿章的祖宗八代都骂了个够。贺菱儿、龚芳虽然要比较含蓄,可也是咬牙切齿,愤愤不已;这种结果虽然早在冯华的意料之中,但此时咋一知道确切消息他还是忍不住有些失望,毕竟自己的努力还是没能挽救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命运。不过,在失望之余冯华心里又感到了一丝欣慰:义勇军将士几个月的浴血战斗总算没有白费,许许多多烈士的鲜血总算没有白流。赔款金额减少了一亿三千万两白银(含3000万两的赎辽费),总算为国家今后的发展多保存了一些元气,也让小日本少获得了一些发展的资金,这已经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

    早在冯华他们到达天津的那天,中日和谈也到了最后的阶段,由于事关重大李鸿章带伤参加了这次谈判。虽有授权签约的谕旨在身,但他仍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力求让日方再有所让步。

    谈判从下午三时许开始,双方就最后的条款内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辩解。直至晚上八点,历时五个小时之久,双方才最终达成了此次和谈的初步协议。

    多年后,陆奥宗光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追述道: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费尽唇舌进行辩论。他也许知道我方决意的重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赔款的金额及一些细节问题上斤斤计较而已......这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报纸上刊载的这些条款内容,正是李鸿章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交涉,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最后文本。

    虽然早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沉稳冷静,但看着相对平静的冯华,李九杲和贺菱等人还是急于想知道大哥对条约的看法。几乎是同时,他们一起问道:“大哥,你是怎么想的啊?”

    “我看这已经是李鸿章可以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冯华平静地说出了这个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的结论。

    “大哥,你怎么还在替李鸿章这个卖国贼说话啊!”李九皋、贺菱儿等人都惊愕了:“义勇军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竟还是割地赔款,如此丧权辱国的条款也敢签订真是天理难容!”李九皋的话代表了几个人的共同想法。

    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是冯华他们三个人意外地回到这个年代,并影响和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进程,那个《马关条约》将比现在的这个更加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冯华不能这样告诉他们,只好说:“虽然咱们义勇军在辽东打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