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风雨起苍黄 (第2/3页)
几个胜仗,但从整个战争来看我们确是不折不扣地打输了。既然战场上打了败仗,朝廷又一心求和,你们觉得还能求得什么样的结果?弱国无外交啊!”“那怕什么,咱们接着打!我看小鬼子也没什么了不起,在辽东还不是被咱们打了个屁滚尿流。如果继续打下去,最后还不知道谁输谁赢呢!”李九皋不服气地嚷嚷着。 “对,凭什么把台湾割给倭奴,咱们义勇军才不怕它个***呢!”几个卫士也随声附和。 此时,街上的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看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街头上人们议论纷纷,言语激忿,显然都无法接受这样屈辱的事实。 看着大家群情激愤的样子,冯华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不成熟的念头,不过他并没有贸然地说出来,只是轻轻拍了拍李九杲的肩头,意味深长地说道:“别着急啊!后边的日子还长着呢,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小鬼子赶出中国的!” 由大胡同至海大道北口的沿河马路,是天津城历史上第一条用现代方式修筑的街道,整齐的砖石路面被春雨冲刷得洁整明净。雨还在下着,不过已经比刚刚出门时小多了,三岔河口码头已然在望。 “二水交流入海门,一夕潮来集万船”的天津三岔河口是京杭大运河的转弯之处。从这里可北上京师、通州,南下淮扬苏杭,东通塘沽港、渤海湾,西达东淀,顺大清河、子牙河进入直隶腹地。此处舟楫式临,商贾萃集,每年过往船只达四、五万艘之多,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水运中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奏准漕粮由火轮海上运输,至三岔河口改用木船转运。当时天津的内河航运已经有小火轮出现,但多是跑海河外国租界至塘沽港一线,南、北运河还是以驳船为主,尤其是在枯水期,汽轮拖拉的驳船也会经常停驶,代之以人力、风力为动力的木帆船。 驳船码头在距直隶总督行台不远的先登寺,由于他们乘坐的那艘驳船正在装货,冯华等人也不急于登船,仍然撑着油伞,站在淅淅小雨中谈论着有关“马关条约”的话题。好在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便被船主迎进了前舱。这艘驳船装运的是从营口转运过来的大豆,除了船主、船工和他们八位客人,倒也没有其他闲杂人等,这让李九皋特别满意。 当驳船刚刚驶入河道中央,忽然听得岸上有人大声呼唤“子夏,子夏!”循声望去,只见严复打着一把油伞正站在码头上不停地挥手。冯华见状,忙与船家商议能否耽搁片刻,停船靠岸。开始,船家还老大的不高兴,后来看在银子的份儿上,才变得痛快起来。 冯华上得岸来,紧走两步来到严复身前,惊喜地问道:“严先生,您怎么来了?” 抹了一把被雨水打湿的鬓发,严复气喘吁吁地说道:“昨日自你们离开后,我左思右想还是觉得有两句话要嘱咐你,今天一大早就从水师学堂赶了过来,总算还来得及。子夏,这么多年来我从没有像昨天那样痛痛快快地与人谈心了,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有些舍不得你走!” 说到这儿,他努力压抑了一下有些急促的呼吸,然后才接着说道:“子夏,昨天在谈论改革变法的方式时,虽然我并不赞同你的渐进式方案,认为当今的中国积弊丛生、吏治败坏,不进行大变、全变,是无法让羸弱的中国富强起来的。但是从我自己这二十多年的经历来说,我也知道这样做并不现实,朝廷是绝不会容许对祖宗之法进行大范围变动的。子夏,你是干大事的人,一切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一定不要受了我那些理想主义观点的影响。另外,此次京师之行切记不要过露锋芒,言语上也不可表现得太激进。” “严先生!你…”迎着严复真挚热切的目光,冯华一阵感动,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此刻却怎么也表达不出来。 紧紧握着严复的手,冯华许久都没有说话,直到又将自己的情绪控制住后,他才郑重地点了点头:“严先生,你的话我都记住了。不过,您也不要妄自菲薄,我的那些做法过于现实,虽然很符合当前的状况,但是真的可以改变国人思想的还是您的那些论点。真的很希望先生能尽快将《进化与伦理》一书翻译过来,我相信只有它才能振聋发聩,为国人僵化的思想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微微地笑了笑,严复爽朗地说道:“既然子夏对我这么有信心,严宗光也必定不会辜负你的这番信任,相信你从京师回来时,你我二人必定都会各有所得。”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依依的告别声中,驳船终于再次驶离了先登寺码头。许久,还可以看到严复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