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二十三章义旗指东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义旗指东海 (第1/3页)

    第二十三章 义旗指东海

    冯华站在台湾的地图前已经整整一个小时了,却依然没有想要挪动一下的意思。短短几天内,台湾的形势就急转直下,已经与他原来的设想大不一样。

    当初,冯华在提出“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作战”的设想时,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细致考虑的。他知道台湾军民反割台军事斗争之所以失败,除了有主持台湾防务的唐景崧布防失当,调度乖方,任用非人,治军无方这一首要原因外,外无援助,内无捐资,饷尽械绝以及台湾文武官员纷纷内渡,军心、民心动摇这两个因素也同样影响很大。对于如何解决这几点不利之处,冯华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他先是通过翁同龢获得了光绪对此事的认可与支持,并使得与自己关系密切,且坚决反对割让台湾的刘坤一提前回任两江总督,配合自己实施“志愿军渡海援台计划”然后,又让翁同龢与刘坤一对唐景崧、刘永福等“台湾民主国”主要领导人进行暗示“朝廷不会坐视台湾不顾”以坚其抵抗之心。最后,再与刘坤一联系,发电报提醒唐景崧倭寇很可能会在澳底登陆,务必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

    冯华这一系列的安排按说考虑得相当全面,只要“台湾民主国”的决策不出现特别重大的失误,小鬼子想在短时间内占领台北地区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冯华千算万算,却仍然漏算了一点,由于阅历经验不足,导致他对人性的理解出现了一丝偏差,也使得台湾的战局并没有按照他预期的方向发展。

    冯华的失误来自于对唐景崧认识的片面。按照冯华的想法,唐景崧既然有勇气成立“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了大总统的职务,就表明他还是有相当爱国之心的,再加上翁同龢与刘坤一的那些暗示,应该能够坚定其抵抗倭寇侵台的决心。可是,没想到由于列强迟迟未对“台湾民主国”的成立表示支持,唐景崧的那一点继续抗战的信心早已经烟消云散了,他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才能平安无事地回返内陆。因此对于翁同龢、刘坤一的暗示,他不但根本就未放在心上,而且仍然做出了“在台文武官员自行选择去留”的决定。而这一决定的直接后果就是驻防澳底的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依然如故地率部内渡,致使澳底的防务异常空虚,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台湾军民的抵抗士气。如果单纯只是这一点的话,冯华到不是毫无考虑和准备,最令他意外的是,在自己和刘坤一再三提醒“日军登陆的地点可能选择在澳底”后,澳底和三貂岭竟然还是在几天内就相继失陷。对于这样的现实,冯华心中充满了无奈:要知道在飞机没有出现之前,实施登陆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整个世界近代军事史上,恐怕也只有中国会如此轻松地、接二连三让小鬼子登陆成功。而且在澳底和基隆之间还有一个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貂岭天险,可是怎么会也只坚持了两天就告失守呢?

    接到倭寇偷袭澳底的消息,唐景崧在佩服刘坤一、冯华料敌机先的同时,也重新对军力进行了部署。不过,由于倭寇同时也在基隆、沪尾发动了佯攻,他手底下可调动的机动兵力并没有多少。只能派陈国柱、包干臣各带一营兵勇增援澳底和盐寮;命驻守狮球岭的胡连胜所部六营,迅速赶往三貂岭布防;再次催促林朝栋所部10营迅速北上,接替狮球岭防务;并抽调基隆、沪尾各地部队约10营,向八堵以东推进。另外,刘坤一和冯华预测的准确性,也使得唐景崧开始认真考虑他们疏散兵工厂、军火库的建议,于是命令丘逢甲加快疏散的准备工作。

    6月28日凌晨,日军登陆部队在护卫舰艇大炮的支援下,再一次对澳底和盐寮展开了攻击。其中,第一旅团第二联队的三个步兵中队和一个工兵中队坐着汽艇,在两里宽的范围内对盐寮实施了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吴国华指挥台勇尽管打退了日寇的两次登陆进攻,但自身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伤亡率高达六成。在弹尽粮绝,援兵又迟迟不到的情况下,力不从心的吴国华只得带着残余的三百余人退向澳底。其实,吴国华并不知道,包干臣带领的一营援军一大早就已经赶到了盐寮,但远远望见日舰炮击盐寮的恐怖场面,他又带兵私自退回了三貂岭。

    澳底的情况同样非常不妙,原来驻守在这里的曾喜照所部两营土勇,早在陈波率领护卫营赶到之前,已先行溃散。好在陈波以及前来增援的陈国柱先后带领一营台勇及时赶到,方才稳住了澳底的阵地。而且这里还有四门格林炮,也大大缓解了倭寇进攻的压力。

    中午时分,近卫步兵第一旅团第二联队及两个工兵中队、两个炮兵中队全部从盐寮上陆。下午二时整,日军在高千穗号、狼速号、吉野号等军舰炮火的掩护下,开始从海陆两个方向进攻澳底。面对兵力、火力均占优势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