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义旗指东海 (第2/3页)
日军,陈波、陈国柱和吴国华虽竭尽全力,仍寡不敌众,在全军伤亡过半的情况下,不得已放弃阵地,退向三貂岭。而日军在两天的登陆战中,也付出了伤亡三百余人的代价才占领了澳底。 当晚,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近卫师团第一旅团主力由澳底登陆,并在此宿营。次日,第二联队以两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中队的兵力继续向西进犯,越土岭到达顶双溪,并由顶双溪向三貂岭推进。 三貂岭海拔700米,位于澳底和基隆之间,是台北第一高山。此处上下凡一里半,只有一条羊肠小径可以通过,实为澳底通往基隆的军事交通要地,也是基隆东部的天然屏障。过岭后道路分为两支,大道通瑞芳,达基隆;小道则通吴朱珵、暖暖街,达八堵,并可绕及狮球岭后方。 当陈波、陈国柱和吴国华率残部退到三貂岭时,胡连胜率所部六个营也刚刚赶到。闻听澳底失守,他一面指挥士兵匆忙构筑防御阵地,一面派出小股游动部队向东面顶双溪方向警戒。由于损失太大,陈波、陈国柱和吴国华所部并没有参加三貂岭的防御。陈波和陈国柱径直撤回了台北,而吴国华则因为自己和手底下的兵勇都是当地人,只是退到家乡瑞芳,就停下来进行休整。至于包干臣的援军和原来驻守在这里的徐邦德的那营防军,早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日军携带辎重,行军十分吃力,而且沿途的百姓也都拒绝与日军合作。日军只有强拉山民做民夫,用绳子系于他们腰间,由士兵监督,鞭打使役。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十几公里的山路,竟走了一个上午。直至中午时分,日军第二联队的主力方才抵达三貂岭下。 三貂岭山道险恶,易守难攻,进攻的日军只能排成长长的一路纵队。刚刚过了半山腰,山顶上突然枪声大作,一个班的十余个鬼子尖兵一下子就全给报销了。日军的这次进攻本来也是试探性质的,遇到台军抵抗,当即退回山下。下午三时,日军在炮兵中队到达后,开始用大炮猛烈轰击山顶。台军由于没有重武器,只有干挨打的份儿,近一个时辰的炮击,给台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此后,日军不断通过步炮结合,反复炮击山顶,胡连胜率部坚持到第二天下午,终因部队减员过大、士气异常低落放弃了三貂岭。同日,日本大本营为加强攻台力度,命令作为预备队而分别驻于琉球与澎湖的日本近卫师团第二旅团和比志岛支队3500人增援作战。 此后两天,日军虽在瑞芳又遭到了吴国华,以及本是要增援三貂岭而来的广东守备刘燕所率领的炮兵队地顽强抵抗,但终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瑞芳也终告失守。攻占瑞芳后,日寇势如破竹,又连克吴朱珵、暖暖街,侵略军的兵锋已经直指基隆。冯华暗暗叹了一口气,心中不由得又烦躁起来:从目前的形势看,基隆腹背受敌,失陷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失去了基隆,台北和沪尾的防守也势必更加困难。为今之际,只能希望林朝栋可以及时赶到狮球岭,并牢牢地将小鬼子牵制在那里,给志愿军入台赢得一些时间… 就在冯华为台湾的局势苦思冥想、忧心不已之际,忽然屋子外面传来了一阵喧哗声。皱了皱眉头,冯华刚要开口发问,就见邢亮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不断对他进行劝说的李九杲和刚刚从锦州回来的贺菱、龚芳。脸色一沉,冯华问道:“老亮,怎么回事?我不是说了吗,没事先不要打搅我!” 大哥眼神中的关爱和责备,以及李九杲、龚芳不断在后面拉扯自己的衣服,让邢亮心中禁不住犹豫了一下。不过,咬了咬牙他还是闷声说道:“华哥,‘救兵如救火’,台湾现在的形势如此危急,咱们的准备工作也已经全部就绪,你到是同意不同意由我领兵去台湾呀!” “救兵如救火”的道理冯华何尝不知道,而邢亮的心思他更是一清二楚。从京师回到营口后,冯华除了与小鬼子联系,协商他们退出辽东半岛的事宜外,剩下的心思全都扑在了即将发生的台湾战役上。“组织志愿军渡海援台”一事虽然也有人提出了疑议,认为“有些得不偿失,应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但由于冯华和义勇军的主要领导人都已经统一了意见,因此事情进行得极为顺利,组建、选拔志愿军战士以及各级指挥官的事很快就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然而就在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之时,台湾战局的发展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地急速变化,而派谁带队出征也变得让人难以抉择起来。 原本冯华考虑,有了自己的一番安排、提醒“台湾民主国”应该可以在最初阶段将倭寇抵御在台湾岛外。这样等志愿军入台后,就可以利用台北地区发达的经济、军事基础,不断打击日军的有生力量,让其陷入台湾这个泥潭之中。当然,冯华也考虑到了困难的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