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关山度若飞 (第2/3页)
冯华百般推辞:“贺大哥,我不是跟你见外,我们带有盘缠的。” “兄弟,大哥比你清楚,此行去京师开销会很大。不单单只是朝见皇上,对那些军机大臣和各部要员也决不能失了礼数,万万不可再推辞!”贺国光说得很郑重其事。 李九杲知道贺国光说的是实情,在一旁说道:“贺大哥说的是,穷家富路,多带上点儿有备无患嘛!” 看到冯华收起了银票,贺国光又取出一个精致的雕花檀香木匣:“把这个也带上,会有用处的。” 冯华不解:“大哥这…”贺国光略带神秘的说:“兄弟,这件东西对你此行也会很有用处,具体做什么,我已经跟菱儿交待了,到京师后她自会告诉你。” 这一次连李九杲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不过看到贺国光没有说明,冯华他们也未再追问,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聊了起来… 辞别贺国光,冯华等人一路上晓行夜宿,过连山堡、宁远州,来到六股河畔的中后所城。此处已是临榆镇总兵衙门辖地,由于他们是乔装上路,进城后没有惊动任何人,悄悄地住进一家小旅馆。 李九杲照例先是察看一番周围有没有可疑情况,再安排好暗哨,才回到屋里。冯华歉疚地说道:“四弟,这一趟可辛苦你了。” 李九杲正色地说道:“大哥,你说哪里去了,别说总指挥部已经决定了大哥的安全由我负责,就是没有这项决议,我也要保护大哥平安地回来。” 又一次感受到了兄弟加战友的情谊,冯华的心中洋溢着一股暖暖的温情。经过近一年的同生死,共患难,冯华早已经把李九杲当作亲兄弟看待。为了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当下他分析道:“四弟,据我分析咱们这次去北京,风险应该不大。朝廷刚刚更改了电报密码,咱们出行又极为秘密,日本人怕是一时半会儿的还不会知晓。不过,从北京回来时就得格外注意了。” 李九杲当然不会被冯华说动,执著地说:“不管怎样,小心无大错。” 冯华知道他的脾气,转了话题:“九杲,明天早一点儿启程,争取当天赶到山海关。” 李九杲知道大哥想在天津多耽搁一天,点点头说:“我已经吩咐店家多给马匹添些草料,让他们明晨早一点儿开饭。” 第二天,天色刚刚微明,冯华等人就匆匆的上了路。在高岭驿吃过午饭,一路疾行,天下第一关已遥遥在望。众人扬鞭驱马,及至关下,夕阳的余晖在那歇山重檐双层箭楼的屋脊上留下了最后一抹金黄。暮色中,万里长城在山脊上逶迤蜿蜒,消失在黛色的群山之中。雄伟壮观的景色让龚芳等几个没有看见过长城的姑娘、小伙儿几乎忘掉了旅途的劳累。 铁路虽然在1894年的时候就已经修到了中后所,但是受中日战争的影响,目前只有天津至山海关一段可以通行。冯华他们美美地睡了一宿觉,于次日凌晨登上了从山海关开往天津的火轮车(当时人们称火车为火轮车,见左宗棠《复总署论帖》:“铁路原因火轮车而设…”)。由于当时有钱坐得起火车、或者是敢于坐火车的人还是不多的,因此在冯华他们这节车厢里,算上他们一行八个人,也不过只有十四名旅客。除了看似是一家人的一男一女和两个小孩外,还有两名行商打扮的旅客,不过这样到是非常有利于安全警卫工作。 一行几个人,除了冯华可以说是谁也没有见过火车,至于坐火车,更是连冯华也没有坐过这样的火车。火车头是三对动轮的蒸汽机车,没有导轮和从轮,拖着七节木质旅客车厢,车窗极小,车厢内设有一圈木椅。虽然大家都听冯华讲起过火车,可是包括李九杲在内的每一个人第一次坐上火车,都是兴高采烈的。随着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咣当咣当地开动并逐渐加速,车窗外的远山近树都很快被甩到了身后边。此时除了冯华,所有的人都不禁为这样的车速惊叹不已。 其实当时火车的车速只有每小时25公里,即使是这样,受冯华现代工业思想影响最深的李九杲、贺菱和龚芳等人此刻对科学技术和工业化都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 贺菱高兴地说:“冯大哥,这回我可是真的找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感觉了。” 龚芳打趣地说:“冯大哥现在可不是万里赴戎机,而是万里赴军机(处)啊!”贺菱和龚芳这两个小丫头不但精神特别好,而且颇有现代女孩子的特点,只要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总喜欢叽叽喳喳的。这不,刚闲下来没两分钟,她们又缠着冯华讲解入关后的风土民情。 初次坐火车的兴奋劲儿过去后,除去值班的两名卫士,其他人都昏昏欲睡,李九杲更是第一次放心酣睡起来。不过随着距离故乡越来越近,冯华的心情却越发的难以平静下来。 有道是近乡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