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四十八章关山度若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关山度若飞 (第3/3页)

更怯,冯华不只是情怯,更多的是茫然和惆怅。熟悉的地名,却不是那个自己熟悉的城市,想到日夜盼望远方游子归来的二老双亲,他禁不住鼻子一酸。在此之前,他偶尔也和邢亮、周天宇说到父母家人及亲朋好友,但每个人都是一提即止,有意无意的回避着这个话题。然而此时,单独踏上归乡之程的冯华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薄而出,不知不觉间他的眼角有些湿润了…

    离家数月归心似箭的感觉,冯华有过许多次,每当出差或旅游归来,心中有的都是兴奋和激动。想着母亲那热切的目光和絮絮叨叨的话语;想着与父亲喝上两盅醇酒,一起品尝着母亲亲手做出的可口饭菜,述说着自己外出的见闻,全家人都沉浸在团聚的温馨之中。如今,家乡的一切都已经是物是人非。他摇摇头“物是人非”这个词怕是用得不准确,应该叫“百年一梦”吧?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从心中升起:或许在这个世界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曾祖父或是高祖父?想到这里他不禁哑然一笑。

    看着冯华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伤感,一会儿又莫名的浮现出一丝笑容的怪异表现,让刚刚醒过盹儿的贺菱既感到迷惑不解,又有些担心起来:冯大哥这是怎么了?

    想到这儿,贺菱轻轻地喊了一声坐在她旁边的冯华:“冯大哥,你没什么事吧?”

    贺菱轻柔的话语把冯华从遐想之中唤了回来,看着贺菱又关切又疑惑的神情,自知刚才失态的冯华笑了笑,摇摇头对贺菱说道:“我没事,你再多睡会儿吧!”

    抬眼向车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两边一望无际的平原此时已露出了春的绿色,在明朗的天空下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充满生机。心中的酸楚已经一扫而光,冯华的神态很快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那种豁达和自信。

    那时坐火车可不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从山海关到天津需要十几个小时,到达天津老龙头车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如果不是火车在逐渐减速,连冯华也不知道火车已经驶进了当年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军事重镇…天津。车窗外黑黝黝一片,没有一丝光亮;车厢内悬挂着的那盏昏暗的油灯,随着机车制动刹车而在剧烈地摇晃着。车行一路没有列车员报站名,冯华也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判断出到达目的地了。

    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老龙头车站的站台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个小车站站台,石条铺砌的简单而又狭窄的站台上,几盏“气死风”油灯和票房窗户里射出的点点光亮给暗夜中的旅客指示着出站的方向。

    冯华、李九杲等人在夜色中走出了这个修建于1886年的老龙头火车站。离开票房那油灯的微弱光线,站外的广场或者说是那片开阔地漆黑一团,几盏燃油的路灯孤零零的伫立在幽暗的夜色里,犹如茫茫夜幕下的几颗昏黄的星星。借助着路灯暗淡的光线,冯华打量着这个于1888年11月初正式开通旅客列车的中国国内第一座火车站。黑暗中隐隐约约看出这是一排土木结构的房屋,大概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高高的起脊屋顶上,六座依次排开的阁楼式建筑最为显眼,这在一百多年前也算得上是很气派了。

    看到有旅客走出车站,黑暗中蹲坐在“洋车”脚踏板儿上等候揽客的人力车夫一拥而上,纷纷问候着:“先生,坐车吗?”“小姐,坐我这车吧,保您了稳当舒服!”争着抢着想揽下一桩活儿。

    冯华儿时听父亲讲起过、在电影《骆驼祥子》里也瞧见过这种叫“胶皮”的交通工具,真正乘坐则是第一次。那时,这种人力“洋车”刚刚从欧洲和日本传入中国不久,菱儿和龚芳也是第一次见识这种洋人喜欢乘坐的两个大轮子的车子。虽然是春夜,拉开车上方的折叠罩棚和前面的油布棉门帘,却也不觉得寒冷。只有李九杲觉得自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老爷们儿,仰躺在车座里让别人拉着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这些车夫都是天津的活地图,只见他们穿街越巷,健步如飞,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借光借光,靠边儿靠边儿!”过了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不一会儿就到了东门脸儿,在车夫的引导下冯华等人住进宫北大街上一家叫“大生字号”的旅馆。

    清末的天津素有北门富、东门贵之说,北门、东门一带地处三岔河口附近,客商往来,舟船便利,水运繁忙,加之天后宫香火兴旺,成为了津门最为繁华之地。这里虽然人员纷杂,却也能掩人耳目,这是冯华选择住在这里的用意之一。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想法:以前他从天津地方志中知道,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的故居就在东门外天后宫附近。说实在的,这次来天津虽然只是顺路,但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一晤这位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先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