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_第四十二章一发动全血淬中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一发动全血淬中华 (第1/3页)

    第四十二章 一发动全身

    马关,这个风景秀美的滨海小城,不仅是日本西南的重要港口,而且还是日本通向亚洲各国的门户。此次中日谈判在这里举行,让它一时之间成为了全球瞩目的地方,现如今更是由于“李鸿章遇刺”一事立刻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李鸿章遇刺事件本身又成为了牵动中日朝野在内方方面面的枢机,各方面都在围绕着这一事件商讨处理办法、谋划应对策略。

    1895年3月25日凌晨5点多钟,尚在睡梦中的钦差大臣刘坤一接到了京师军机处发来的急电谕旨:通报李鸿章在马关被刺的消息,并征询他对此事件该如何处理的意见。

    感觉到事情的重大,刘坤一未敢草率作出答复,急召吴大澂、宋庆、马玉崑、魏光焘、李光久和冯华,以及喀什噶尔提督俞虎恩、临元镇总兵刘树元等人前来议事。

    李鸿章马关遇刺,冯华当然是早就知道的。别人或许还不清楚这一事件对中日和谈的影响,可冯华却深深的知道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再加上适合的外交策略,对未来《马关条约》的签订会有多大的好处。

    明白归明白,可冯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却是这件事不发生,他也没有办法去谈看法、做文章。只是在一次私下里与吴大澂分析在中日谈判中,日本各政治派别的态度时,冯华曾提过一句:“日本国内反对和谈的右翼势力非常强大,这些战争狂热分子一直在鼓吹打进北京城,此次在马关极有可能会故意制造事端,破坏和谈。”

    吴大澂当时疑惑不解:“子夏之言所指何事?”

    “会发生什么事我还说不准,不过行刺、爆炸都有可能,那些暴徒一心想着要把战争进行下去,他们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冯华含含糊糊地说道。

    “那怎么可能呢?”吴大澂哈哈大笑起来,摆了摆手:“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自古有之。倭人虽然多行不义之事,可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他们也应该不会去做的,子夏多虑了,多虑了!”

    是啊!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发生,说出来又有谁会相信呢?冯华这样想着,摇摇头也跟着笑了起来。

    如今坐在钦差大人行辕的客厅内,吴大澂听着大人通报“李鸿章遇刺”的消息,不由得又想起了这件往事。抬起头看了一眼神闲气定的冯华,思忖着:这个年轻人当真有神鬼莫测之能啊?此事如何就被他一语料中了呢?他又一次感到了疑惑。

    刘坤一通报完电报内容后,先扫视了一下在座众人,然后用征询的口吻说道:“倭贼暗杀我全权议和大臣,实在是令人发指。不过,此事究竟该当如何处理,还要听听各位大人的高见。”

    听了刘坤一的话,本来安静的客厅一下子嘈杂起来,只见厅下众人或交头接耳,或正襟危坐,却是无一人主动开口陈述意见。

    不得已,刘坤一只得再次开口道:“事关国家根本,各位大人只管放下顾虑,有什么高见不妨讲出来让大家听一听。”

    看到钦差大人如此说,老将军宋庆首先站起来闷声说道:“倭人无耻下流,如今之计只得与他们拚了!”

    老将军的话音刚落,下边立刻响起了一片嗡嗡声,好几个人马上高声附和。一时间厅中充满了同仇敌忾,誓与倭寇一战的激昂言语。

    听着众人的议论,刘坤一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此事事关重大,岂能只是与倭寇一拼如此简单!

    自从得知李鸿章启程赴日议和,冯华就一直在考虑该如何利用遇刺之事,尽可能的改善中国在谈判中的不利局面。他知道:其实不管是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还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虽然在瓜分中国这一问题上立场一致,但他们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也一样是矛盾重重。如果能借此事件,再利用各国间的矛盾,鼓动欧美列强借题发挥插手此事,中国最后的损失将会减少许多。

    听了众人的这些话,冯华虽也是心头一热,暗中赞叹“中华不乏热血男儿”但他非常清楚:这种想法只是众人的一厢情愿,恐怕很难得到朝廷的同意。

    大帅的威严还是管用的,刘坤一轻轻地咳嗽一声,大厅内的议论声立刻小了下来。刘坤一又将目光转向了吴大澂:“清卿,你对此事有何见解?”

    吴大澂躬身回答:“大人,子夏曾在西洋生活多年,对夷人之事了解甚多,何不请子夏一抒己见?”

    刘坤一也知这个年轻人看问题见解独到,常有惊人之语。闻言点了点头:“子夏有何高见?”

    冯华赶紧站起身施礼道:“大人,高见愧不敢当,晚辈一隅之得,权作抛砖引玉。”在刘坤一、吴大澂面前,冯华也学会了咬文嚼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