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一发动全血淬中华 (第2/3页)
接下来,冯华就李鸿章遇刺事件侃侃而谈:“李中堂在马关被倭人持手枪击伤左颊骨,和谈被迫中断一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事件。如果利用得好不但将能够左右和谈的进程,甚至还可能影响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 看到众人已经被自己的新奇说法勾起了兴趣,冯华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紧接着又抛出了另一个更让众人吃惊的观点:“这一事件本身其实对我国甚为有利,可以说不亚于在战场上我军击溃倭军一两个师团的胜利。” 冯华的话立刻引起了在座众人的纷纷议论,座上诸人以武将居多,对于“李中堂颊骨中的那颗子弹,能顶一两个师团的胜利“之语均颇不以为然。 对于这些武将的心思冯华十分明白,他继续说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中堂在国际上颇有声望,如此高龄赴日谈判还遭倭人刺杀,必会引起各国舆论的同情。列强虽都在觊觎我中华大好河山,但又不愿看到日本独自坐大,也会乘机出面干涉,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而已。而日本大本营肯定也会担心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顾忌列强以此为由强行加以干涉。可以说李中堂的鲜血,为我国换回一个‘以夷制夷’的筹码。” 冯华知道,对于这些洋务派人物,什么“师夷之长技”、“以夷制夷”的论调,是最和他们胃口的!果不其然,在座的众人在听了这番话后不由得频频点头。 看到效果不错,冯华趁热打铁的接着说道:“如果李中堂因此回国,将会使日本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一来别看他们叫嚣的很凶,嚷嚷着要打到北京,将战争进行下去,其实他们就向我前次说的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多大的后劲了;二来列强的干预,将会使他们投鼠忌器,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来。晚辈觉得我们在谈判中有两个非常有利的筹码,就是‘辽河大捷和李中堂遇刺’,这两点如果运用得当,将会把议和的损失降到最低。” 刘坤一与吴大澂虽然都知道冯华的看法必然会与众不同,却都没有料到冯华的分析竟然是如此的独到和精辟透彻。他们互相看了看对方,均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坤一,倒是很有不耻下问的风度:“依子夏之意,对军机处的询问应该如何回复?” 冯华仍旧很谦恭地回答:“晚辈认为:其一,由皇上亲自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倭人的无耻行径,扩大对日舆论压力;其二,速召李中堂回国中止议和谈判,对日本决策者施加思想压力;其三,呼吁俄、德、法等国主持正义,给予日本政治压力;其四,加大对海城之敌的军事压力、做出针对山东方面日军的防范姿态。此四点宜快不宜迟,必须马上予以实施。” 在座诸人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听说,都知道冯华才思敏捷,见解非凡。可是听了冯华的这一番话,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还是太小看了这个年轻人:且不说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对“遇刺”一事有了如此清晰的认识,已不是自己等人所能企及的,就是他这种处理问题的坚决果断更是非有大将之材也万万不能做到。 惊讶和佩服之余,众人不由得纷纷点头认可,认为此四点建议皆属切实可行之议。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人也确实拿不出什么较系统的意见来,冯华的想法就此很顺利的在这次会议上予以通过。 刘坤一对冯华提出的四点建议尤为欣赏。他一方面把冯华的建议写成奏折电告皇上,另一方面按照冯华的意见命令辽东清军各部立即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对辽东日军的军事压力。 光绪皇帝接到刘坤一的电报后,丝毫也未作耽搁,立刻传召恭亲王奕訢和翁同龢二人速到瀛台涵元殿觐见。 恭亲王接到圣旨,换好官服匆匆乘马车赶到西华门外南长街西侧的西苑,下车后恰巧翁同龢的马车也刚刚赶到。二人见过礼后,一同踏上了连接中海与南海之间的那座石桥,一路快行把两位老人走得气喘吁吁。 涵元殿是一座两层的殿堂,在瀛台的西南面。涵元殿楼下除正厅之外,还有东西暖阁,是皇上读书和儒臣讲经的地方,遇有机密之事,皇上也会在这里召见臣下。 在西暖阁,奕訢和翁同龢把皇上递过来的刘坤一奏报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待二人看过后,光绪方问道:“恭王爷和师傅怎样看?” 奕訢说道:“皇上,以老臣所见,冯华这个年轻人的头脑相当清楚,这四条都是可行之计,如果运用得当会有不错的效果。岘庄手底下有如此人才,在辽东对日作战中,我国应当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有恭亲王在,翁同龢当然不便抢奕訢的话头,也跟着附和说:“恭王爷所言极是,这几件计议确实都很妥当,应该尽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