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侠女人未识 (第3/3页)
应该有十多天了吧!他还没见到皇上吗?” 李莲英躬了一下身子答道:“皇上这些日子身体一直不太好,还没来得及传唤冯华。” 点点头,慈禧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中,好半天她才对李莲英说道:“莲英啊!你回头给安排一下,本宫明天要见一见这个冯华。另外,你再仔细调查一下,冯华这些时日都干了些什么。” “喳!奴才待会儿就去安排。”李莲英一面答应着,一面心中暗道:冯华,路已经给你铺好了,也总算对得起你那一份儿重礼,剩下来就看你自己怎么把握了。 冯华早在来京师前,就对此行要拜会的人做了一番认真地考虑。除了翁同龢、孙毓汶等军机大臣以及各部院的长官外,李莲英也是冯华要拉关系的重点对象。虽然冯华以前最反感、最看不惯的就是请客送礼,对李莲英的印象也是坏到极点,但是为了让自己兄弟几人能在这个乱世之中生存下去、为了让义勇军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条件,他必须放弃很多固有的道德准则。 冯华非常明白,此次京师之行其实凶险异常,一招不甚就可能招致满盘皆输,如果能够走通备受慈禧宠爱的大太监李莲英的门路,将会非常有助于自己取得慈禧的支持与认可,最少也是不敌视。为此,他一到京师就先给与李莲英有结拜之谊的孙毓汶送了重礼,然后又通过孙毓汶送给李莲英5000两银票和二十颗上品松花江珠。 松花江珠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闻名中外,一向都是向朝廷进贡的供品,据说慈禧太后凤冠上那一百颗晶莹透亮的宝珠,就是上等松花江珠缀起来的。在冯华他们途经锦州时,贺国光交给贺菱儿的那个精致的雕花檀香木匣装的就是一匣子上品松花江珠。这匣江珠虽然不至于价值连城,但其价值在当时也是极为可观,为了怕冯华推辞,贺国光才并没有明说,只是交待贺菱儿到达京师后再转交给冯华,让他给一些重要人物送礼。由于知道李莲英非常贪财,因此冯华在5000两银票之外又加送了二十颗上品松花江珠,而这份儿重礼还真没白送,居然这么快就起到了作用。 冯华得到慈禧要见自己的消息也不由得一愣:真的是“天道无常,事与愿违”啊!此次京师之行还没见到光绪,却先受到了慈禧这个“老妖婆”的传召。慈禧究竟是何打算?自己又该采取什么对策?看来还要好好琢磨琢磨! 想到这里,冯华又抬眼看了看自己刚刚才完成的变革方策:“今日之世变,非独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皆所未有也。语其祸,则共工之狂,辛有之痛,不足喻也。海内志士莫不发愤扼腕,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窃以为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中国之变法当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旧兼学,不使偏废…”这篇借鉴自张之洞《劝学篇》的…《变法自强疏》应该可以得到慈禧的认可吧! 虽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模式在洋务派中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但真正被明确提出来却是张之洞发表于戊戌变法前的《劝学篇》。尽管它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也不具备与传统观念体系相抗衡的理论力量,可冯华知道在改革变法初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但能极大地消除保守派对变法的抵触情绪,而且亦可获得洋务派、温和派以及一部分维新人士的支持与认可。 前往颐和园的路上,马车一直都在肥沃的田地之间穿行,道路两旁的玉米地和高粱地绿油油的,让人感到了一股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可是此时冯华却根本无心观赏这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心中仍在反复地考虑着与慈禧的这次会面:如果自己的变法方案最终能够得到慈禧的支持,那么今后自己和义勇军的路都会好走许多,中国的未来也会发生更多的改变。 在两个小太监的引领下,冯华从东宫门进入了颐和园,穿过仁寿门,走过一处栽植古柏苍松,堆叠假山奇石的宽阔庭院,径直来到了仁寿殿。这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是平时皇上和太后朝会大臣、处理政务的场所。殿前的月台上,整齐而又对称地排列着象征帝王威严的铜龙、铜凤、铜缸和鼎炉。 仁寿殿富丽堂皇、宽敞明亮。远远望去大殿的中间有块高出地面一尺有余的地平床,在它上面的御案后赫然坐着一个身穿明黄色长袍、宫装打扮的女人,不用说这就是慈禧那个老妖婆了。深深吸了一口气,冯华本有些忐忑的心情忽然一下子平静了下来:为了兄弟们以及义勇军的生存与发展,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要把握住此次机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