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离索泪2 (第3/5页)
谢了,既是这样,您就自己先进去吧,我等到明天再进不迟。” 小太监对着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什么话也没再说,转身进去交差去了。郑俨站在关紧了的大门口,想往里面看看,却被守门军士撵走。他只好先离开宫门,找一个客栈歇息,待天亮再说。 第二天,郑俨早早就来到别宫门前报名投信。门人只把家信收下,却依然不让郑俨进去,就连通报一声也不行。他在门前站的时间长了,又被那些军士像赶牲畜一样地撵走了。按照皇室规矩,这种门前通常是不让人随意来往的。 以后,郑俨天天来求看门人,天天被训斥。被赶走。他曾企望贵嫔小姐看到家信后能出来寻一寻家中的送信人,可是一连在大门外等了四十多天,那个大门连门缝都没开过一次,更不用说看见贵嫔小姐的影子了。这些日子,他每天向苍天祈祷希望能遇见一个通情达礼的人,也曾试图求人或用钱买通守门人,可是全都行不通。又过了十多天,看看盘缠已尽,只好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洛阳,用他那空荡荡的心。无可言语地回到安定郡。 胡国珍得知这种情况,望天长叹道:“任天由命吧!” ******* 胡贵嫔只在亲生儿子出生那时刻,很摸糊地看了孩子一眼,从此再没有看见儿子。不管怎么说,那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rou哇。哪个女人不想念自己的孩子?哪个母亲不思念自己的儿子?可是她没有这个权利。她记得小宝贝那小样子十分可爱,那哭声是那么甜,那么地动听。只是小宝贝长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她怎么也想不起来,于是她每天都在拼命地想啊想,越是想不起来,她越想…。 牵肠挂肚的还有那千里之外的亲人们,老父亲身体可好?meimei和弟弟如何?真真是“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悠悠离家十二年,尚没有省亲一次,常思:一去数千里,何时还故乡? 她听人说,三更半夜呼唤亲人,千里之外也能听到。她经常半夜爬起来向着西方静听,心中默默祈求神灵,让她和自己的亲人们说一说话。她对着西方呼唤爹爹和弟妹,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完,有时能从半夜说到天明。她希望母亲的魂魄能来到这个院落见见女儿,可她常常是空相望。空相盼。除了梦中一见之外,醒来还是一个空悠悠。 悲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见滴漏记时间的器皿水如冰。她常问冯赢:“这难道就是皇宫贵嫔过的日子?” 其实,胡贵嫔并不想再有什么要求,她能留下一条命,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还能再有什么过高的希望?后来,她想起在家时常常和meimei一起纺纱织布的时光,觉得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好方法。于是向看守太监求情,请他们帮助弄来了两部纺车和一部织机。感到寂寞时,就和冯赢两人比着纺纱的速度,看谁快。这样一来,倒是把时光消磨得好快。 太子五岁了,魏主带着众人到东宫,他对中书监崔光说:“卿是朕西台大臣,应当担任太子师傅。” 崔光下拜说:“臣的才能不配担当这样的重任。” 魏主说:“朕意已决,不必推辞。”并让太子及跟随太子的十余人即刻拜师。 崔光忙又拜辞称:“不敢受太子大礼。” 魏主止住崔光,坚持让太子向南拜师。这么一来,在场的官员们全都要求跟着拜师,魏主也都依了他们。弄得崔光惶惶然,坐立不住,站了起来面向着北方不敢答礼。众人随着太子向南拜了三拜,拜得崔光出了一身汗,接着他自己向着西面师祖的方向拜了两拜后匆匆地出宫去了。 别宫中,照旧是昏昏沉沉的过日子,宫中大门还是那样无情地关闭着,不让任何外面的人与里面的人相见。胡贵嫔整天在郁闷中生活,照样还是过着不见天日的日子。大白天没有事情可做,只能在院落中走来走去。时间长了,院落中会留下什么脚印,她都清清楚楚,便改个招术,白天睡觉,晚上看月亮,数星星,竟然也成了一大乐趣。 一天下午,天上阴云密布,她怕下雨没有出屋,找了一本书坐下看。看了一会,觉得有点累,便依在桌案上,不一会就睡着了。 她觉得自己身在水中,并在很快地游动着。一会又觉得飘飘乎乎,仿佛自己不是人形,觉得自己是条雌蛟。她身处的这个水中极其混浊,是土黄色的;却又心知,这就是世上人们所说的黄河。虽然混浊,可是自己却是那么自由自在地游着,并且是心中无忧无虑地游着,以为这就是世间之乐。她感到奇怪,想要冲出来,看看水外世界是个什么样。她真的冲出了水面,她觉得自己飞上了天空。这一看不打紧,顿觉眼界开阔,心中一阵清新。她突然又觉得,自己那蛟形的通身上下全都弥漫着黄色。粘乎乎的淤泥,很是狼狈不堪。再看这世上,那里像那黄水之中含混淤塞,到处是一片男耕女织的升平景象。于是她下定决心,决不再重回那个混浊的黄河里。她觉得,自己很爽心地在空中飞翔…。正在游得高兴时,突然天上下了一场雨,把她身上的泥水冲得干干净净,她更加爽心悦目地在冲上九霄云外…。再看那雨后的大千世界:天上彩虹掩映,红日高照,朵朵白云随风飘舞…。地上银水金山,蜿蜒绵绵,像铺盖一层温柔的绿纱…。高楼广厦之中,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地生活。正在看着得意的时候,远远地听得天上有人呼唤她——。 ******* 她抬起头,睁眼一看,竟然是刚从梦中醒来。冯赢正站在她的身旁唤她起来吃饭,再看天色,已经是傍晚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