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中短篇作品_国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国虫 (第5/13页)

赌具的博局,随处可见,只是赌资多寡而已。就连军中将领也痴迷于斗虫赌场。

    明末将领马士英,曾身居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太保之要职。当清兵大军压境,小朝廷如同鱼游釜中之时,马士英仍容头过身,大斗蟋蟀,后人嗤之为“蟋蟀相公”

    从南宋的“蟋蟀宰相”贾似道,到朱明王朝中叶的“蟋蟀皇帝”朱瞻基,再到这“蟋蟀相公”马士英,后人从中得出了蟋蟀既亡宋又亡明的结论。作为“欢乐天使”降临人间的小小蟋蟀,蒙受这等奇耻大辱,实乃背情悖理。这些人世间闹剧、惨剧的上演,绝不是小虫儿的过错,而是人性残缺的悲哀。

    满族人入关,天下一统。兴起于漠北马背上的民族,本不晓得蟋事,但因受到汉文化的浸润和融合,又加之蟋蟀这小精灵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清宫里的帝王贵胄,乃至八旗子弟,也很快染上斗蟋的嗜好。因康熙帝尤喜蟀鸣,宫中遂有了专司畜养蟋蟀的虫师及太监。因“促织”有催人“纺织”的寓意,京都的斗蟋活动,也每每由朝廷的织造府牵头组织,且于斗前在大街小巷里张贴海报,以招徕百姓前往观看。当然,小虫仍必须作为赌具的角色,方可诱发人们踊跃参与的激情。有史料证明,酷爱权力的慈禧太后亦酷爱斗蟋赌博。她每届岁秋都要住进颐和园,于重阳节这天开局斗蟋,历时一月方休。仅此一项,那拉氏每年都大获一批银两…

    民国时期,军阀战得糜沸蚁动,昏天黑地;小虫儿也咬得rou薄骨并,双锋插云。津门的蟋事在清代就可与京都比肩,这时,旌分五色的天津租界里,又从全国各地涌来大批寓公,蟋事更呈烈火烹油之势;而斯时的十里洋场上海,自会不甘人后,斗蟋也斗得蜩螗沸羹,不亦乐乎。还有资料表明,抗战时期,全国局部性的斗蟋比赛仍是“雷打不动”日寇投降的第二年秋,沪上的蟋事更是日甚一日,达到历史高xdx潮蟋蟀,这上苍派来人间的“欢乐小天使”面对国人历千载而不衰的斗蟋潮,也不得不为满足人们的感官刺激,更不得不慑于金钱的yin威,而乖乖俯首听命了。

    四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心灵之树上的果实。

    近些年来,国人喜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及一些有趣的群体行为,均提纯到文化的层面去追根溯源,去诠释阐解,并成为一种习尚和时髦。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陶瓷文化等古老传统文化,纷纷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这自在情理之中;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成为学人的研究课题,当也不穿凿附会;至于猴年有人话猴文化,鼠年有人说鼠文化,兔年有人论兔文化,便显得“文化”的价值大为贬值;再至于新近有人在小报上提出什么烟草文化、厕所文化、厨房文化等等,不免令人觉得是凿空之论,郢书燕说了。当今“文化”一词使用频率之高,已使我们感到这个词汇的“通货膨胀”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有专家学人亮出了“蟋蟀文化”的旗帜。不明就里的人们听到还有这种“虫文化”难免忍俊不禁。历史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见证,只要我们对古往今来的中国有关蟋蟀那卷帙浩繁的典籍进行研读,只要我们从万签插架的书海里,去搜寻那些关于蟋蟀的忽明忽暗的历史鳞片进行组合,便会惊愕地发现:那藏在书页里“小精灵”之迷人的歌唱和勇猛的交斗,所折射出的人性大宇宙,足令我们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沉浮;而与“小天使”相关连的诸多学科与艺术领域,会把我们引进虫学与美学的“高等学府”

    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古称“八艺”向被视为高官贵爵、文人sao客、隐士逸民修身养性的雅文化。在“八艺”中,惟有蛐蛐可走出高堂华舍,普及民间。秋野劳作的农夫,捉得一对斗蟋,就地挖坑,便可席地而观;山间秋牧的顽童,捕到一只蛐蛐,放入苇编小笼,投进几颗青豆,便可夜听其唱…

    人在亲近自然的静观中,在渗透自然的默察里,与“欢乐小天使”的心灵得以同化,这就孕育出蟋蟀文化的雏形。

    《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是由草木鸣虫所引发的。自春秋战国以来,吟述蟋蟀的诗文不可胜记,自宋代以后,关于斗蟋的民谣、歌诀也不绝如缕…斗蟋之戏的普及性及博彩性决定了斗蟋文化的雅俗共赏,瑜瑕互存。

    恶贯满盈的乱臣贼子,死后总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们生前所做的某些善事,也往往随着其尸骨入土。“蟋蟀宰相”贾似道却似乎是个例外,他编纂的《促织经》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看来,这位jianian相不仅只善于渔猎美色与宝玩,而且还工于搜罗天下关于咏记蟋蟀的妙文及民间畜养斗蟋的秘方及歌诀。《促织经》分上下两卷,集“论赋、论形、论色、论养、论病”于一册。今人读来,除觉个别处缺乏科学依据外,通篇都是人们长期捕蟋、畜蟋、斗蟋经验之结晶。致使后来的蟋事研究者想绕也绕不开这jianian相的著作,成为蟋蟀行家和玩家的必读书。

    习俗往往是人类文化生活的向导。随着斗蟋热的久盛不衰,更多的文化人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研究蟋蟀的行列。以诗文灼闪才华的明人袁宏道,于万历年间著有《促织志》。此文分“论畜、论似、论体性、论色、论形、论病、名色、养法、治法、总论”等章节,对蟋事抽丝剥茧,言必有中,读来文采郁郁,辞藻华赡。写有《帝京景物略》等著作的崇祯七年进士刘侗,也撰有《促织志》。文中分“产、捕、辨、材、斗、名、留、俗、别”等段落,也将蟋事写得如画如真,妙趣横生。自明至民国,有关蟋蟀的鉴谱、秘要之专著多达十余部。其中民国时期李石孙所纂集的十二卷《蟋蟀谱》,是自宋以降,文人学者与玩家歌咏、研究蟋事的集大成之作。

    爱因斯坦有言:“科学所追求的是概念的最大的敏锐性和清晰性。”

    当我漫游于自宋以来国人对蟋事研究的书林里,不得不惊叹:即使最博学的昆虫学家和最精到的解剖学家,也难以对小小蟋蟀做出这般纤毫无误的钩稽与考究。

    在一般人看来,蟋蟀这个小精灵,虽然五颜六色,但不外青、紫、黄、黑、红、白等,而经历代玩家及爱好者的辨析,仅青色蟋蟀,古谱上就离析为紫青、黑青、淡青、蟹青、油青、稻叶青、竹叶青、芦花青、生虾青、熟虾青、蚰蜒青、青麻真青、青麻铁青等凡30余种,而且每种青色均有歌诀描绘。即使对色彩尤为敏感的油画家,见青之色竟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